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我国把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高等院校当中,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基于此,我国政府一直在反复强调教育一定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直到今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在其外延与内涵不同的视野条件下,很难形成相同的认识,所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
我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是:它由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能力及知识综合素质的构建所组成,从而体现出我国教育培养的思想和观念,最终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为高校培养人才目标、标准及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教学活动
学者把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为教学活动,关注点在于将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学方式来运用。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学校的要求及规定,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整套方案,通过课程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以最大的资源为学生和教学管理做有力保障。从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是一个将教学的手段、方式及资源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也是教育理论、思想、本职的反应。
(二)结合思政
研究学者表示,人才培养模式的组合是在政治思想的前提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过程、手段,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管理的方法。这个组合方式的形成最终是为了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前提是有一定的完善的思想指导,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性表现。
(三)交叉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是运用一套完善的方法,采取良好的方式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标准和规定。得出的结果是在一定的范围和方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从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发现,人才培养模式里的整个培养目标、层次结构和方法之间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并非不存在交叉。
(四)创新培养
经研究发现,很多人对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科学的理解,而只是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状态过程当中,仅仅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来进行思考,只是从表面上认为这两个词语是一种状态,事实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是从人才培养的状态中所表现出来的。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序性、可控性及可行性是在大学培养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所培育起来的,这种模式的影响是在控制理论及系统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所产生的。
根据以上研究总结得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是育人,是在以教学基础为依托、教学方法为手段的形式下所产生出的,将直接服务于受教者自身和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的所有要素之和,也是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范畴的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比较大,比如,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比较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束缚,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而西方国家则不同,所以,不同文化、政治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呈现出的特点不同。总而言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的课程安排及教学方法等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高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手段、管理方法及体制等是从宏观层面来表述办学活动的,简而言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夹含在教学及办学两者之间,前者属于微观层面,后者属于宏观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