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科学高效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第二节 造就科学高效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健全人才管理体制,是造就科学高效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根本保证。“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

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扩大重点高校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招生规模。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是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人才队伍素质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人力资源中人才资源仅占5.7%,人才资源中高级人才仅占6.5%,高级人才中创新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十分匮乏,与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差距甚大。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优化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我国人才资源的结构、配置不合理,一方面表现在人才总量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有许多产业行业人才闲置,相对过剩。科学的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应该是紧密的统一体,既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互动,事得其人,人适其事,既保障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

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定,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8项重点,要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要优先保证“鼓励发展类”行业产业人才的量与质,限制“限制发展类”行业产业的人才配给,消减“淘汰类”行业产业的人才,有计划地向鼓励类调配,优化调整人才队伍结构。

其次要把引进人才的事情做好。当前在引进人才、智力和技术方面存在的弊病突出表现在:眼光短浅,看不透“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对引进缩手缩脚;不良政绩观作祟,盲目引进,装点门面;引来人才,使用不好,留不住人才,引进技术消化不良,缺乏吸收创新。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广大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党的十八大发出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号召,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

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造就科学高效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重视规模扩张、学校升格,却忽视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人才,直接导致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的欠缺。

“十三五”时期,全国将有几千万名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现存的或潜在的矛盾,根本问题是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发展脱节。有的专业严重供大于求,有的专业严重短缺,再加上课程落后、知识陈旧,致使社会急需的知识型创新人才、技能型创新人才、管理型创新人才非常短缺,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效和社会服务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应从战略高度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行动计划,建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做到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质量第一;发挥已有博士点、硕士点的作用,培养品行好、基础厚、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人才;联合科研院所培养具有战略眼光与卓越才能的专家人才。

营造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使创新人才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势造英雄,环境育人才。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才环境,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其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目的是发展创造。尊重人才首先是要尊重人,对人的尊重是一个完整的理念,只有先尊重人,才能完整地尊重人才。

营造人才创新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保障创新人才的自主权。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自主创新,与一般的生产活动不同,它的主体是发明家、科技人才,若主体失去了自主权,则无法创新。因此,为创新主体的主体意识火花竞相进发营造良好氛围,对创新人才进行自主选题、自主探讨、自主研究和培育原始创新成果至关重要。

其次要促进学术的开放交流,使科学与技术互相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地区与国际之间交流合作;建立保障创新领先者权益的政策环境,倡导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使创新人才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获得一个良好的精神生活;建立与创新劳动、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物质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