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素分析
高校创新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要具有点石成金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和工作范围内,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能力,不断地开展创新活动,产生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观点、新思维和新方法。
(一)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创新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财富增长的源泉,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推进器。依靠创新实现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是知识经济社会最为显著的特点。因此,创新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大意义。这就决定了创新人才必须把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并由此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自身素质的最本质的体现,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的新境界、新追求,在创新与社会进步这一层面上找到并实现人生的意义。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的最为本质的内涵。
作为创新型人生价值取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不是在某种外力的驱使下对创新需求的被动应答,而应是一种内在品质的体现,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创新已上升为一种崭新的人生价值观,成为人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需要”,同时体现为人的最高层次的内在需求,赋予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2.创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应当使所有的创新行为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并实现其经济功能,但又不能把创新行为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利益目标,而应当实现其功能上的超越,即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创新既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也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它是一种社会行为或者说是社会进步的过程。因此,任何创新的理念、行为、结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评价标准,这是创新型人才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创新型人才只有牢固建立起一系列创新行为的社会评价标准,才能自觉地规范自身的创新行为,使创新真正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为人类造福,而不是成为少数人掠夺财富甚至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工具。
作为创新型人才人生价值取向的体现,还必须把个人的内在创新品质和追求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需求有机结合,并服从于社会与人类的整体需求;把当前的创新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与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长远目标有机结合,并服从于民族振兴的长远目标;把个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行为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有机结合,并服从于社会的价值标准。
由这样的人生价值取向所决定,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自觉地提高创新能力并规范创新行为,不仅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而且还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创新就是把自己的所有聪明才智、无限的创造潜能奉献于社会的全面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文明进步。
(二)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都已有较为成熟规范的理论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产生自己的新观点、新思维和新方法,必须要有以现实为基础、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
创新首先需要有创意,创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并需要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而观察是创新活动最为重要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不同事物的个性特点,通过众多的现象归纳,发现并把握其差异性和相似性,并在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中产生联想。因此,对于创新型人才素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就是必须学会观察,具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较强的观察能力。
创意的形成还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独立思考首先表现为对观察到的材料(现象)和感性认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是由感性认识趋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或者说是由对事物的表象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质变过程。观察与思考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没有观察,思考缺乏现实的基础;没有思考,观察就不可能升华,其结果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有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或者说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独立思考,人们才可能有真正的新发现、新认识、新见解,这是创意形成的直接基础。新发现、新认识、新见解直接决定着创新的对象(或目标指向)、创新的类型以及创新的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同一领域甚至同一事物创新的类型和方式千差万别,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基于人们在发现、认识、见解上的差异。因此,能否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现,得到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见解,是制约甚至决定创新活动的类型、方式以及结果的关键环节之一,而这一切又取决于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古往今来,“善思”在人才培养中一直处于目标的地位,是所有教育行为和过程的共同要求,也是所有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共性品质。在知识经济时代,“善思”既是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是创意形成的直接基础,也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品质和素质特征。
新发现的获得,新认识以及新见解的形成,不仅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需要善于挑战的勇气。挑战意味着对传统见解的突破,对已有认识的超越;挑战也意味着不断追求思想的解放,不固守已有的结论,不盲跟从别人的结论,不迷信经典和权威;挑战同时意味着敢想、敢干、敢于实践,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新的见解,敢于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追求新的境界。创新就是对传统的突破和对现实的超越,没有敢于挑战、善于挑战的勇气和精神,必定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因此,富于挑战精神和具有挑战勇气是创新型人才最为宝贵的品质和素质之一。当然,这种挑战性是以观察为现实基础的,不是主观臆想的;是经过独立思考的理性结果,而不是盲目的冲动。
(三)充分的知识准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和知识体系的支持。知识经济就其本质来说,是创新型经济,创新是其灵魂,但知识经济首先是以知识的生产、知识的积聚、知识的分配、知识的应用尤其是知识的更新为基础,或者说知识经济首先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类型,甚至可以把知识经济称为知识化社会。另一方面,完整的知识及体系构成了创意形成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人们创新能力的大小。虽然知识水平并不能直接标示着创新的能力,但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以知识水平的提高为基础,创新若得不到知识体系的支持必定是无源之水。
但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支持绝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继承、积聚和应用,还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无论是创意的形成,还是创新的设计以及创新的活动,都需要新知识、新原理的运用。因此,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努力实现知识体系的更新尤其是知识的创新,才能为创新提供更为有效的知识支持,也才能更准确地体现知识经济的本质及要求。
不仅如此,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早已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许多新事物的出现已表现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许多新问题的解决也已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和诸多方面,因此,创新也就表现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某一领域或方面的专门知识及技能,已无法完成创新的任务,也不可能达到预想的创新目的。尤其是许多重大的创造发明,只有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同时,只有多学科的不断交叉、渗透、融合、撞击,才能迸发新的思维火花,形成新的观点,产生新的结论,从而提供创新所需要的新视角、新思路以及新途径、新方法。另一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的交叉、渗透也是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知识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依赖于社会的实践,但学科之间的互相借鉴、吸收,能有效地产生新的知识点,甚至形成新的学科,其直接结果不仅使知识总量有了新的扩张,也使原有的学科有了新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知识体系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四)科学的创新观念
创新是一种科学活动,不仅要遵循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准确地认识、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及未来趋势,而且要充分认识和遵循创新过程的客观规律。对创新规律的认识,是随着人类创新活动的开展逐渐深化的,对创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创新行为的自觉程度、科学程度以及有效程度。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地认识、遵循创新的客观规律,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创新工程的重要课题。
科学的创新活动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导整个创新活动,同时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建立起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类的创新活动不仅具有一般的规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创新又具有特殊的规律:创新的规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活动,决定着人们创新意识的形成以及创新类型、方式的选择,也决定着创新的效果。同时,创新又充分体现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的强烈,创新潜能的有效开发,创新类型、方式的合理选择等,不仅能提高对创新规律的驾驭能力以及驾驭的程度,而且能加速创新的进程,有效地提高创新的效果。充分认识和发挥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地分析和估计客观条件对创新活动的制约,是人类从创新的必然王国向创新的自由王国的质的飞跃。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创新活动的基础相对较弱,创新的客观条件相对不足,因此,准确把握我国创新规律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人在创新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加快创新的步伐,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更为特殊的重要意义。
创新需要广泛的科学支持,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科学知识体系、基本原理及方法的基础上。例如,理论创新首先需要认知科学的支持,技术创新离不开技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度创新必须以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广义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等。离开了诸多科学原理、方法及知识体系的支持,创新就失去科学的基础,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活动,甚至会成为一种破坏性的行为。
尽管各门科学的原理、方法及知识体系本身也在发展,也需要创新,固守传统的甚至陈旧的科学原理、方法及知识体系只能束缚人们的创新活动,但在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就某一阶段具体的创新活动而言,科学对创新的支持是稳定的、有效的。正如充分的知识准备对创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一样,一定阶段的科学原理、方法及知识体系对创新活动的科学化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创新以一定的科学发展为基础,同时必须接受科学的检验。
必须牢固确立创新是科学的观点,并以此规范人们创新的意识和行为。科学的创新活动必须排除各种歪理邪说的干扰,与任何宗教迷信划清界限,同时必须与各种伪科学进行坚决的斗争。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崇尚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创新态度,掌握科学的创新知识和方法,从而遵循创新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创新的科学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