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李代丽,姜家宗.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7.
[2]徐奇伟.开启创新之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3]任飏,陈安.论创新型人才及其行为特征[J].教育研究,2017(01):149-153.
[4]董晓芳,赵守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科学管理研究,2017(01):83-86.
[5]高阳,钟杰,徐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02):88-91.
[6]李雪燕.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特质与协同培养管理机制[J].东南学术,2017(03):88-93.
[7]万超,魏来.创客教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526-532.
[8]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9-44.
[9]刘慧,杨乃定,郭晓.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04):332-336.
[10]徐小洲,叶映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70-74.
[11]温凤媛,白雪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0):88-91.
[12]刘琳琳.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与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1):82-85.
[13]刘兴凤.创新型人才知识增值的促进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2):82-85.
[14]阳立高,韩峰,杨华峰,刘建江.发达国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经验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8):140-144.
[15]赵祖地,左玥.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62-65.
[16]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86-90.
[17]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62-65.
[18]朱晓妹,林井萍,张金玲.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2013(01):153-157.
[19]陈军华,李心.创新型人才主体特质及培养环境设计[J].科学管理研究,2013(04):101-104.
[20]陈丝璐,张安富.高校科研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之管见[J].科学管理研究,2016(01):93-96.
[21]马瑞敏,张欣,彭茜.中国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与成果分类分层研究[J].科研管理,2016(S1):155-162.
[22]郭世田.创新型人才研究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09):154-157.
[23]卓玲,陈晶瑛.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05):99-102.
[24]梁拴荣,贾宏燕.创新型人才概念内涵新探[J].生产力研究,2011(10):23-26.
[25]佟庆伟.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05):15-18.
[26]邹美美,罗瑾琏.创新型人才国内外研究进展[J].人才开发,2009(08):11-14.
[27]贾勇,李冬姝.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03-106.
[28]王红军,陈劲.高层次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7):152-155.
[29]张辉,焦岚,李颖.创新型人才的剖析和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6):133-137.
[30]涂铭旌,唐英,张进,孟江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及路径(一)[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1-4.
[31]魏发辰,颜吾佴.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构成及其修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79-83.
[32]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03):1-3.
[33]许青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3):11-14.
[34]许静.创新型人才激励模式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39-41.
[35]黄小平,李毕琴.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7(05):454-458.
[36]李伟,李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思维特征、形成机制与培养路径[J].江苏高教,2017(11):77-80.
[37]吕钦,鄢平.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09(05):23-24.
[38]黄志广,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7(04):9-13.
[39]钟秉林.协调改革协同探索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7-10.
[40]徐兆铭,乔云霞.创新型人才管理的三种重要理念[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03):24-26.
[41]聂建峰,杨金观,林光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67-70.
[42]李永周,官媛媛,张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分层递进激励模型及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0):145-148.
[43]窦争光,董国强.论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22-25.
[44]马壮,杨松.大学生个性发展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13-116.
[45]李蕾.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05):67-68.
[46]邹绍清,罗洪铁.试论创新型人才价值[J].中国人才,2008(23):12-14.
[47]张敏.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实践设计[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7):67-70.
[48]阮爱君.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与绩效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9):296-298.
[49]魏发辰,颜吾佴.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其自我修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06-109.
[50]翟淑萌,杨乃定,郭晓.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评价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5(0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