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性发展理论
个性发展既是人性发展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教育改革的目标追求。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重视个性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个性发展理论概述
1.个性发展的实质是差异发展
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个性发展的实质就是个性差异的发展。这些差异表现在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理想、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正因为这些方面差异的存在,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丰富多样性的活生生的具体实在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是在以自己的差异性来确认自己的合理存在。下面主要从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生理差异。生理差异根源于遗传基因(DNA)的差异,不同基因型的人在智力和行为倾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色觉、听觉的敏感性,嗅觉、味觉的辨别力,数学能力,语词流利性,记忆,心理动态学特征以及内倾、外倾性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才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生理差异是神经特质的差异。巴甫洛夫研究认为,人的神经类型差异可区分为艺术型、思想型与普通型三大类。不同神经类型的人,视其“神经特质”的差异选择适当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就容易成才,反之,则难以成才。西方学习风格理论认为,学生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因素包括学习时间偏爱、直觉反应、声音偏爱、光线偏爱、温度偏爱、活动性与坐姿偏爱等方面。根据每个人的偏爱可将学习风格分成若干类型,比如根据知觉反应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感知通道的偏爱可分成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动觉型学习者和混合型学习者等类型。如果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就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生理差异还表现在男女性别差异和个体之间的体格差异。所以,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还要“因性施教”,这也是发展个性的有效途径。
第二,心理差异。个体的心理差异具体表现在个体之间的智力、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兴趣、理想等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方面:智力因素是影响成才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学生的智力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一,从智力的类型差异来看,一般把智力因素分成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六种成分。对它们进行不同的组合使用,就构成不同的智力类型。其二,从智力的发展水平来看,智力可以表现为超常、正常和低常的差别。通常认为智商(IQ)在130以上的为智力超常,这类人占人口总数的1%左右;智商在110—130的为智力偏高,约占人口总数的19%;智商在90—109的智力正常,约占人口总数的60%;智商在70—89的智力偏低,约占人口总数的19%;智商在70以上的为智力低常,约占人口总数的1%。其三,从智力表现的迟早来看,有显露较早者,亦称“早熟”;有“大器晚成”者,亦称“晚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智力差异的看法,如多元智能理论等。
非智力因素具体表现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有的人也将其称为情商(EQ)。非智力因素决定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七个层次。不同个体对相同需要的感受强度存在差异,并且不同个体满足同一需要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兴趣的倾向性、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气质的差异是与生理差异密切相关的,通常按照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平衡定、灵活性的差异把人的气质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等四种类型,每个人都是这些气质类型的某种特殊组合。气质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水平,但它影响着人的性格特征和智力活动方式。性格是个体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对他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业成败,以及对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有“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说法。
2.个性发展的目的在于强化个人优势
充分挖掘和开发每个人的智能优势,是目前教育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体在不同优势智能领域的充分发展才能使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以充分展现,才能保证个体在社会需求多元和职业转换频繁的背景下,实现个人的充分发展。并且,教育在开发和发展学生智能,尤其是在优势智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经过系统的、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经过教师、导师的教导,才能发现自身的优势潜能,在外在的教育影响下,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将自己的优势潜能转化为个人优势,这是教育的理想和努力的方向。因此,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通过教育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优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个性化教育应该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为出发点,通过精选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式,精心呵护和努力挖掘学生的巨大潜力。对学生实施教育时,要克服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把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看作是最重要的能力,而其他智能则在不同程度上看作是不务正业甚至是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对于那些在优势智能领域不属于传统学校教育重点的学生,要注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传统教育意义上的“差生”,并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使其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展示。
(二)个性发展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明确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和目标。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人的个性及个性发展有着不同的阐释和理解。心理学、人学、哲学等学科关于人的个性及个性发展的有关理论为教育学中人的个性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观察问题的多元视角,但在教育学及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视域中,学生的个性及个性发展有着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上述个性发展理论明确了在教育学学科视域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和目标,指出在教育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应主要从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和谐性等四个方面入手,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即差异性,来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使每位学生的优势领域得到强化,造就大批才能各异,个性鲜明的人才。
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调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调整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和空间。我国高校在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摒弃过去过于强调“大一统”和整齐划一的理念与制度设计,在充分认识和考虑大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提高和强化大学生的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结合各高校自身的实力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首先在理论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模型。在实践中,以能否有效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为检验和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通过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形成先进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