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传统教育质量观,重视知识、智能与素质的培养

一、更新传统教育质量观,重视知识、智能与素质的培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变革必将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信息系统的强大功能,既会带来教育手段的变化,也会带来教育观念的变化,要求更新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在教育的质量观上,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所限,人们往往只把受教育者获得书本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对学生在繁杂现象中认识事物关键因素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训练,缺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循规蹈矩,不善于发现问题,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杨振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它虽“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打下扎实的根基,但是相对来说在进行科学创新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已引起了许多高校的重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以及对高等教育功能认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

转变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坚持知识、智能、素质协调发展,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前提。一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急剧膨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变化,那种只依靠单一知识、能力和某种素质解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二是因为电脑、网络的普及,信息迅速增加与快速流通,各种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同样学生也有着极大的选择空间和丰富的信息源,他们可以从网络和其他渠道上迅速地获取大量的新信息。高校若仍然依照先辈遗存下的传统文化去塑造、教育学生,那么学生经过几年教育建立起来的观念和知识结构,等到他们毕业时已大部分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了。当今的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延伸到了工作中间的创意和实验室中的交锋。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涌现,是以教育观念转变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人的想象和灵感,使人能从新的角度,按照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即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出什么发明,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各方面发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将来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打下基础。这些都需要高校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念,剔除那些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过时的因素,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知识、智能、素质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