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以急性起病,血尿、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本病是内、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炎最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学龄儿童最多,青年次之,中年及老年较少见。链球菌感染中以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皮肤感染;除链球菌外,其他如细菌、病毒、霉菌、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急性肾炎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相似。诊断标准: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有镜下及肉眼血尿、蛋白尿,可有管型尿,常有高血压及水钠潴留症状,有时有短暂的氮质血症,B超检查双肾无缩小;部分病例有急性链球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多在感染后1~4周发病。
本病属中医的“风水”“肾风”的范畴。
【治疗】
1.风水泛滥证
【主症】水肿以头面、眼睑、手为主,重则下肢及全身浮肿,恶寒腰痛,肢节酸楚,小便不利;或咽痛,腰痛乏力,小便短赤,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紧或浮数。
【方一】越婢加术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白术12克,大枣15克。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用法】上药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方解】方中主用麻、石、术三味。麻黄、生姜宣肺祛风,《本草纲目》载:“麻黄散目赤肿痛、水肿风症”,又“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故用麻黄引出营分之邪”。重用石膏以清热除邪,并防麻黄之辛温之弊。苍术、甘草、大枣燥湿健脾利水。药证合拍,用之使肺气宣通,湿热得清,风水自消,而获桴鼓之效。
【按语】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方二】五皮饮
【来源】《华氏中藏经》
【组成】陈皮9克,茯苓皮9克,姜皮9克,桑皮9克,大腹皮9克。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茯苓皮、健脾渗湿;陈皮理气醒脾化湿,湿去则不致聚而成水;桑白皮泻肺行水;大腹皮行水宽张;生姜皮宣胃阳以散水,水去则不致溢而为肿,五皮合用,具有输脾利水之功。
【按语】若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浮肿甚,大便溏薄,可加黄芪、桂枝益气通阳,或加补骨脂、附于温肾助阳。并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辅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2.湿毒浸淫证
【主症】除面部水肿外,尚可见全身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身发疮毒,甚则溃烂,舌苔薄黄,舌质较红,脉象滑数。
【方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10克,杏仁10克,桑白皮10克,连翘30克,赤小豆30克,甘草3克,姜皮3克,大枣5枚,怀牛膝10克,车前子15克,冬瓜皮15克。
【功效】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麻黄散寒解表,是为君药;连翘、生桑白皮清热解毒;杏仁降气平喘;赤小豆清热除湿,同为辅药;姜、枣调和营卫,监制诸药之偏,甘草和中解毒,是为佐使,加牛膝活血利水;车前子、冬瓜皮利水渗湿。
【按语】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风盛加白鲜皮,地肤子;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症见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
【方二】四妙丸加味
【来源】《瑞竹堂经验方》卷二
【组成】黄柏10克,苍术10克,牛膝15克,薏苡仁30克,木瓜10克。
【功效】清热化湿、活血降浊。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苍术苦温燥湿,黄柏苦寒清下焦之热,配薏苡仁清利湿热,再以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配栀子以助黄柏之清利湿热;木瓜利湿通络。全方共奏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按语】若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加栀子、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干,手足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酌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选用药物要注意滋阴而不恋湿。
3.水湿浸渍证
【主症】全身水肿,身体困重,胸闷纳呆,痞满不饥,舌苔白腻,舌质较淡,舌体胖大,脉象沉缓。
【方一】胃苓汤加减
【来源】《丹溪心法》
【组成】茯苓10克,苍术15克,陈皮15克,白术10克,官桂6克,泽泻10克,猪苓15克,厚朴10克,甘草9克。
【功效】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厚朴、苍术、陈皮理气燥湿健脾,使湿邪内消;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通阳化气利水,使水湿自下而去;再加牛膝、车前子,使湿速去。
【按语】脾气虚弱,气失舒展,不能运化水湿所致。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不宜分利伤气,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方二】五皮饮
【来源】《华氏中藏经》
【组成】陈皮9克,茯苓皮9克,姜皮9克,桑皮9克,大腹皮9克。
【功效】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茯苓皮健脾渗湿;陈皮理气醒脾化湿,湿去则不致聚而成水;桑白皮泻肺行水;大腹皮行水宽张;生姜皮宣胃阳以散水,水去则不致溢而为肿,五皮合用,具有输脾利水之功。
【按语】浮肿甚,大便溏薄,可加黄芪、桂枝益气通阳,或加补骨脂、附子温肾助阳。并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辅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4.湿热内壅证
【主症】全身水肿,尿少色黄,口苦口黏,痞满不饥,或大便干结,或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濡数。
【方一】己椒苈黄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12克,椒目5克,葶苈子(炒)10克,大黄10克。
【功效】分利湿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中防己、椒目、葶苈子均可以利水。其中防己长于清湿热,椒目消除腹中水气,葶苈子能泄降肺气,消除痰水。另外,大黄能泻热通便,合而使湿热从前后分消。
【按语】尿少或小便不通者,可合用滋肾通关丸,以滋肾阴,助气化;皮肤瘙痒者,加用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燥湿止痒。
【方二】疏凿饮子
【来源】《济生方》
【组成】泽泻12克,赤小豆15克,商陆6克,羌活9克,大腹皮12克,椒目6克,木通4克,秦艽9克,槟榔10克,茯苓皮15克。
【功效】分利湿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水湿内停外溢,故全身水肿;湿浊壅结,三焦气机闭阻,故二便不利;水邪侵肺,导致肺气不利,故呼吸喘促;水壅气结,津液不布,故口渴。本方中商陆泻下逐水,通利二便;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利水泻湿,消退水肿;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滞,使气畅水行;羌活、秦艽、生姜疏风发表,开泄腠理,使表之水湿从肌肤而泄。诸药合用,攻里疏表,内消外散,有如疏江凿河,分消泛溢之水势,故取“疏凿”之名。
【用法】本方证属水湿壅盛、泛溢表里所致的阳水实证。阳虚水泛者禁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