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带下病

八、带下病

【概述】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在某些生理性情况下也可出现带下量增多或减少,如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带下量增多而无其他不适者,为生理性带下;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者均不作病论。

“带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带下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分。本章所讨论的是狭义的病理性带下。带下病以带下的量增多或色、质、气味的异常为其主证。病因不同,表现的量、色、质、气味亦有所异。临床常见带下色白或白如米泔,或白如痰浊;色黄或黄绿如脓;色赤白相兼,或杂色混浊。带质或清稀,或稠粘,或无臭,或腥臭,或秽臭,或腐败恶臭,常伴见不同的全身或局部症状,如小腹痛、腰骶痛、发热,局部发痒或坠痛、肿胀等。

【治疗】

1.脾虚证白或萎黄,四肢欠温,颜面及足跗浮肿,精神倦怠,纳少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弱。

【方一】完带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30克,山药12克,人参15克,白芍12克,车前子12克,苍术12克,甘草6克,陈皮12克,黑芥穗9克,柴胡12克。

【症状】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粘,无臭气;面色img

【功效】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佐以调肝。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选用此方,常以泡参易人参,补气而不碍湿。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苍术、陈皮运脾燥湿;车前子清利湿邪;柴胡、芥穗既有升阳之效,又与白芍为伍,调肝柔肝防其侮脾。

【按语】全方选药精当有治有防,为治脾虚带下首选方之一。原方云:“此方脾、肾、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主于补脾而兼以补胃者,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牌之弱不能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

【方二】参苓白术散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白术12克,扁豆24克,茯苓12克,甘草9克,山药12克,莲肉24克,桔梗12克,薏苡仁12克,砂仁24克。

【功效】健脾除湿,益气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白术、扁豆健脾益气,薏苡仁、茯苓健脾除湿,山药健脾补肾,莲肉补脾,桔梗宣肺,通调水道,砂仁健脾胃除湿。

【按语】本方用治带下病,有淡渗实脾除湿之效,脾健湿运,任带健固则带病自愈。若证见带多色白,质清稀,腰痛,肢冷为脾虚及肾,可酌加续断、鹿角霜、覆盆子、金樱子等温补肾阳、固涩止带之品。证兼少腹两侧疼痛,胁痛,乳胀,脉弦者,为脾虚肝乘之征,常可转化为肝热脾湿,宜加川楝、香附以疏肝;丹皮、鱼腥草以防肝郁化热。

2.肾虚证

(1)肾阳虚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白如鸡蛋清,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无休止,甚则滑脱不禁;腰脊酸楚,形寒畏冷,小腹冷坠,或脑转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苔白,脉沉弱。

【方一】鹿角菟丝子丸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鹿角霜12克,菟丝子12克,杜仲15克,白术24克,莲须6克,芡实12克,白果12克,牡蛎15克。

【功效】补肾固精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鹿角霜温养肾气,菟丝子温阳益肾,杜仲补肾强腰固带脉,白术补中固气,莲须、芡实健脾止带,白果、牡蛎收涩止带,为治肾虚带下证的经验方。

【按语】若便溏,加补骨脂、肉豆蔻;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覆盆子;若带下如崩,加莲子、白芷、金樱子加强补肾固涩止带之功。

【方二】金锁固精丸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沙苑18克,蒺藜18克,芡实12克,莲须6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功效】补脾固肾,收涩固带。

【用法】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方解】本方原为治男子肾虚精滑之剂,借以治女子肾虚精关不固、带液下滑,亦取其补肾固精之效。方中蒺藜补肾益精,莲子交通心肾,芡实、莲须收涩补脾固肾,牡蛎收涩固带,全方涩精秘气、止滑脱、固任带以收功。

【按语】带下清冷如水,形寒畏冷,小腹冷坠者,加附片补命门之火,并能散寒除湿。肾虚脾阳失煦,证见纳呆便溏,加附片、干姜。老年患者经妇科检查无病理性变化,白带量多如崩者,常配伍柴紫河车、秦艽、甘草、可收减少带量之效。

(2)肾阴虚证

【症状】一般带下量虽不多,但色呈淡红或赤白相兼,质或粘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心烦少寐,手足心潮热,咽干口燥,腰酸耳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方一】知柏地黄丸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12克,山萸肉12克,山药30克,丹皮12克,茯苓30克,泽泻12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

【功效】滋阴泻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补肾,益精生血;山萸肉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滋肾,涩精止泻;泽泻清泻肾火;丹皮清肝泻火;茯苓健脾利湿;知母、黄柏清热泻火滋阴。

【按语】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酸枣仁;咽干口燥甚者加沙参、麦冬;五心烦热甚者,加地骨皮、银柴胡;头晕目眩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白菊花、钩藤;舌苔厚腻者,加薏苡仁、扁豆、车前草。

【方二】愈带丸

【来源】《饲鹤亭集方》

【组成】熟地12克,白芍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黄柏12克,椿根皮12克,良姜12克。

【功效】养阴清热,除湿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用于本证,体现养血清热除湿功效,方中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四物汤以养阴血,黄柏、椿根皮清热除湿治带,良姜活血止痛,无痛可去之。

【按语】阴虚复感湿邪,证见苔腻者,加苍术、苡仁、牛膝,去山萸肉。并配合外洗方:银花藤、灵仙、萆解、秦艽、甘草各30克,(经验方),煎水至1000毫升,去渣,分二次熏洗坐盆,早晚各一次,以10天为一疗程。手足心烦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以清虚热。症见纳差或便溏者,加炒白术。

3.湿热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痛,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小便黄热或淋涩,大便或溏,或有低烧,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方一】止带方

【来源】《世补斋·不谢方》

【组成】茵陈15克,栀子12克,黄柏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牛膝6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茵陈、栀子、黄柏清热除湿,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牛膝活血,引诸药下行,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湿,茯苓健脾渗湿。全方具有清热利湿作用,常为临床所选用。

【按语】腹痛加川楝子、延胡;若带下有臭味者加土茯苓、苦参。

【方二】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24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泽泻12克,通草12克,车前子15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甘草9克,生地12克。

【功效】清热利湿,除湿止带。

【方解】本方用于此治湿热带下证。以龙胆草泻实热,柴胡平肝热,黄芩、栀子清三焦之热,泽泻、木通利湿邪,当归、生地养血益肝使泻实而不伤阴,甘草缓中养胃气,全方以清热除湿止带之功。

【按语】肝热侮脾,脾虚生湿,蕴结为湿热者,常兼纳呆、腹胀、乳胀,可加厚朴、藿香、苍术、青皮以宽中理气化浊。伴少腹疼痛加川楝、延胡。低热起伏者,加青蒿、银柴胡。并见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吹者,当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4.湿毒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部灼痛,或浑浊如米泔,或似豆渣,阴部瘙痒,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疮等病;或见发热,小腹疼痛,拒按。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如病变仅局限于局部,也可无发热。

【方一】萆薢渗湿汤

【来源】《疡科心得集·补遗》

【组成】萆薢12克,苡仁12克,黄柏12克,丹皮15克,赤芍12克,通草12克,泽泻12克,滑石24克。

【功效】清热利湿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渗湿,丹皮、赤芍、泽泻清热凉血,通草清热利湿,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按语】原方为疡科常选方,用治“湿热下注,臁疮、漏蹄等证”。用于本证之湿盛而热毒不甚者颇宜。另加红藤、败酱、蒲公英以增其清热解毒之力。若见脓性带下增多,高烧、腹痛应仔细检查局部,找出排脓部位,针对局部及全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见阴痒、阴疮者,可参照有关章节处理。伴高烧头痛可加菊花、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