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湿疹
【概述】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湿疹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发病原因尚未明了,过敏体质可能是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急性湿疹呈对称分布,皮疹形态多样,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和结痂等,自觉剧痒,抓破后可引起感染。病程2周左右,容易转为慢性,且反复发作。慢性湿疹以四肢多见,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呈苔癣样变脱屑,色素沉着,瘙痒严重。常可急性发作,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
一般认为,本病为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来自外界亦可来自机体内部。外界过敏原如化学药品、化妆品、染料、某些动物的毒素,蛋、鱼、虾、牛奶等异性蛋白及花粉、尘埃等。内源性过敏原如体内病灶,肠寄生虫病,某些代谢、内分泌或消化功能紊乱以及人体自身组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自身抗原。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性不耐,加之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相搏,浸淫肌肤而成,其中“湿”是首要因素。
【治疗】
1.湿热证
【症状】皮损潮红肿胀、水疱、糜烂、流水、边界不清,瘙痒剧烈,伴胸闷、纳呆,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方一】萆薢渗湿汤合
【来源】《疡科心得集》
【组成】萆薢30克,薏米30克,滑石30克,黄柏12克,赤苓15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通草6克。
【功效】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渗湿,丹皮、赤芍、泽泻清热凉血,通草清热利湿,黄柏清热燥湿、健脾泻火。
【按语】久病气虚者,加白术、黄芪。
2.风热证
【症状】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遍发全身,剧烈瘙痒,常抓破出血,渗液不多,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
【方一】消风散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荆芥3克,防风3克,牛蒡子3克,蝉蜕3克,苍术3克,苦参3克,石膏3克,知母3克,当归3克,胡麻仁3克,生地3克,木通3克,甘草3克。
【功效】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解表,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按语】风热偏盛而见身热、口渴者,加银花、连翘;湿热偏盛而见胸脘痞满、身重乏力、苔黄厚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血分热甚而见五心烦热、舌红或绛者,加赤芍、丹皮、紫草。
3.脾湿证
【症状】皮损暗淡不红,渗液少且清稀,可有淡黄色脱屑,或以结痂浸润的斑片为主,面色无华,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濡濡。
【方一】除湿胃苓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炒白术3克,炒厚朴3克,陈皮3克,猪苓3克,泽泻3克,赤茯苓3克,炒白术3克,滑石3克,防风3克,栀子3克,木通8克,肉桂3克,甘草3克,灯心草2克。
【功效】健脾利湿,理气和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白术健脾除湿,理气和中;猪苓、泽泻、赤茯苓、滑石、木通、栀子利水渗湿;防风祛风胜湿;肉桂温中健脾;甘草解毒和中;灯心草利尿通淋。
【按语】口苦而粘,苔黄腻者,去肉桂,加黄连、车前子;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4.血虚证
【症状】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皮肤肥厚粗糙,色淡红,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阵发性瘙痒,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方一】当归饮子
【来源】《济生方》
【组成】当归30克,白芍30克,川芎30克,生地30克,炒白蒺藜30克,防风30克,荆芥穗30克,制何首乌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15克。
【功效】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5片,水煎去渣温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养血滋阴;防风、荆芥穗发表散风,透疹消疮;制首乌、蒺藜补益精血,黄芪补气固表;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以血虚有热,风邪外袭,症见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发赤疹瘙痒为辨证要点。
【方二】四物消风饮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生地黄12克,当归身6克,赤芍6克,荆芥5克,薄荷(后下),蝉蜕5克,柴胡4克,川芎4克,黄芩4克,生甘草3克。
【功效】滋阴养血,润燥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凉血养血,滋阴润燥;生地黄凉血清营;荆芥、蝉蜕祛风止痒;柴胡、薄荷、黄芩、生甘草疏风清热解毒;生甘草兼能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常用于治疗外耳湿疹、鼻前庭湿疹、皮肤瘙痒、剥脱性唇炎证属阴虚血燥者。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烟酒、鱼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