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细菌性痢疾

六、细菌性痢疾

【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发热,大便次数增多,夹杂黏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主症。本病全年都有发生,但常于夏秋季节流行。菌痢是由于痢疾杆菌通过粪→口感染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生冷不洁等,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机是邪毒积滞肠胃,气机壅阻,凝滞津液,蒸腐气血。症状有发热,大便次数增多,夹杂黏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中毒性菌痢常为发病即有高热呕吐,神昏抽搐,而无下痢。急性菌痢发病骤急,慢性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大便黏液脓血样,镜检有大量的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如发现巨嗜细胞更有助于诊断。大便细菌培养痢疾杆菌阳性则可确诊。

【治疗】

1.疫毒痢

【症状】突起高热,腹痛下痢,口渴呕吐,烦躁澹妄,反复惊厥、神志昏迷,继而面色苍白,肢厥冷汗,呼吸不匀。或初起即有高热惊厥,而无大便脓血,应作肛拭或灌肠,可发现大便脓血,舌红,苔黄腻,脉由滑数转微弱。

【方一】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

【来源】《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5克,黄芩8克,黄柏6克,秦皮10克,赤芍6克,银花10克,丹皮6克,白头翁12克,菖蒲5克,钩藤10克,山栀5克。

【功效】泻火解毒凉血,开窍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黄芩、黄柏、山枝、银花泻一切火热而解毒;秦皮、白头翁、丹皮、赤芍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菖蒲、钩藤开窍熄风。

【按语】如见突然面色苍白、青灰,四肢发凉,血压下降,脉微欲绝,并见高热,抽搐,昏迷,呼吸不匀,为内闭外脱,可用独参汤或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或参附汤,调服安宫牛黄丸,待病有转机后,用上法治疗。

2.湿热痢

【症状】发热,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初起或为水泻,一二日后再便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坠而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一】葛根芩连汤加减

【来源】《伤寒论》

【组成】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大黄3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利湿,行气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解表清里;大黄清热解毒,泻热;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若热痢兼表,加金银花、连翘、竹叶以清解透达。脓血多加地榆10克、桃仁8克、赤芍8克、丹皮8克;腹痛甚,加积实10克、元胡8克

【方二】白头翁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8克,秦皮10克,木香10克,槟榔6克。

【功效】清肠止痢。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白头翁、黄柏、秦皮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加木香、槟榔行气以除后重。

【按语】热痢若里热壅盛,扰动营血,壮热,躁扰谵妄,腹痛拒按,血痢者,加赤芍、地榆、水牛角、大黄、枳实等内清外泄。

3.寒湿痢

【症状】痢下多白,清稀而腥,或纯下白冻,次数较多,饮食不振,肛门后坠,苔白腻,脉沉缓。

【方一】理中汤合真人养脏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党参10克,白术8克,干姜3克,甘草5克,木香5克,(后下)诃子10克,当归6克,肉桂3克,豆蔻5克,白芍10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5克。

【功效】温中散寒,化湿止痢。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以上真人养脏汤补虚温中,涩肠固脱,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配合参、术、姜、草组成的理中汤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则效果尤佳。

【按语】风寒外束者,应予外散风寒、内化寒湿,上方去党参,加荆芥、防风、羌活、紫苏;风寒表证较重者,用荆防败毒散或藿香正气散;若伴夹积滞者,加莱菔子、神曲、槟榔、枳壳、山楂,或用治痢保和丸;内有冷积,面色青灰,腹痛绵绵不绝,脓血滞下不爽,里急,甚或肢冷,苔白腻,脉沉弦者,用大黄附子汤温通导下;寒逆呕吐较剧者,加半夏、丁香、吴茱萸;寒气内盛者,用桂附理中汤;脾气下陷,脱肛者加黄芪、升麻、煨诃子。

4.久痢

【症状】下痢迁延日久,午后低热如潮,下痢赤白黏稠,里急后重,腹中热痛绵绵,心烦口干,手足心热,形体消瘦,小便短黄,舌干红或干绛,苔少,脉细数;或者下痢日久,便多黏液白沫,甚则滑泄不止,腹痛绵绵不绝,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倦怠少食,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方一】加减黄连阿胶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黄连10克,乌梅8克,阿胶8克,黄芩10克,当归9克,干姜3克,芍药9克。

【功效】养阴清热,和血止痢。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止痢;乌梅味酸敛肠收涩;当归养血和血;芍药缓急止痛,干姜温中。

【按语】酌加诸如乌梅、白芍、石榴皮等酸味药,酸可收可敛,既可和血化阴,又可止痢。黄连、苦参、马齿苋等清热祛湿的药物,仍可应用。痢久胃气己伤者,加山药、陈皮、扁豆、莲子、山楂。若阴虚血痢疾日久,用地榆丸。

【方二】真人养脏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白芍9克,当归9克,人参9克,白术10克,肉豆蔻6克,肉桂1克,木香8克,诃子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温补脾胃,散寒止痢。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中罂粟壳涩肠止泻;肉豆蔻、诃子暖脾温中,涩肠止泻;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血;肉桂温补脾肾;木香理气醒脾;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虚寒下痢一般轻者多属脾虚,以理中汤治之;重者属肾虚,投以四逆,桂、附、干姜皆为必用之品。阳虚气不化水,出现浮肿者,加黄芪、茯苓、大腹皮、泽泻,薏苡仁;滑痢日久,脱肛者,加升麻、黄芪、煨诃子、赤石脂。久痢虚弱,此时用药,注意养阴和血,酸甘合用;也要注意排毒止痢,余毒未尽常贻害匪浅;同时也可避免苦寒滋腻之弊。

5.休息痢

【症状】下痢日久,面色萎黄,消瘦,纳差,乏力,下痢时便中夹黏液而少脓血,或有脱肛,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濡,指纹淡。

【方一】香砂六君子汤合香连丸

【来源】《时方歌括》

【组成】党参10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甘草5克,木香5克,(后下)砂仁5克,煨葛根12克,黄连5克,枳实6克,马齿苋12克,乌梅10克。

【功效】健脾和胃祛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加煨葛根、黄连、枳实、马齿苋、乌梅清热祛湿,涩肠止痢。脱肛者用补中益气汤加赤石脂15克。

【按语】若在发作时,则应根据寒热的偏重辨证用药,可参照湿热、寒湿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