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泡性结膜炎

八、泡性结膜炎

【概述】

泡性结角膜炎是一种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免疫性结膜炎。病变以结角膜泡性结节形成为特点,好发于春秋季,多见于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儿童和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属于中医眼科学“金疳”的范畴,若病变在角膜缘有新生血管束状伸入,发展成束状角膜炎者,可归属于中医“风轮赤豆”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由肺经燥热,宣发失职,致气血郁滞而成;或肺阴不足,虚火上炎,白睛血络瘀滞不畅而发病,或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肺金失养,肺气不利所致。

【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中医从调理肺脏着眼。初起泻肺利气散结;反复发作,则以润肺益气为主。

1.肺燥郁热证

【症状】双目涩痛,泪热畏光,分泌物少而粘结,白睛浅层有玉粒样小泡隆起,周围局限性充血,或见小泡生于角膜边缘。可兼有口渴鼻干,便秘溲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方一】泻肺汤

【来源】《审视瑶函》

【组成】桑白皮15克,黄芩10克,地骨皮10克,知母10克,麦冬15克,桔梗10克。

【功效】泻肺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桑白皮、黄芩泻肺热;热甚伤阴,故以地骨皮、知母、麦冬养阴清热;桔梗入肺,引药上行。

【按语】可加丹皮、赤芍、郁金等以清热活血,凉血退赤;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泻大肠之积热;如小泡生于角膜边缘,可加白蒺藜、草决明、木贼、夏枯草等清肝泻火退翳。

【方二】桑白皮汤

【来源】《审视瑶函》

【组成】桑白皮10克,黄芩12克,菊花12克,旋覆花10克,桔梗10克,地骨皮12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利肺。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桑白皮、黄芩、菊花、旋覆花、桔梗、地骨皮清肺热,利肺气;玄参、麦冬滋肺阴,清伏火;茯苓、泽泻利湿明目;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临证时可去泽泻、茯苓,加金银花、薄荷以加强疏散外邪之力。

2.气火郁结证

【症状】患眼涩痛难开,畏光流泪,颗粒小泡侵及角膜,并有新生血管伸入,口苦咽干,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清热泻火,利气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胆实热,泽泻、木通、车前子引热下行;生地、当归凉血活血。

【按语】可加浙贝、连翘清热散结,牛蒡、桑叶清肺火。若球结膜充血明显,加桑白皮、丹皮、赤芍以清热退赤。

3.肺阴不足证

【症状】眼部干涩不适,分泌物干结,球结膜生小泡,颗粒不甚高隆,周围充血,病久难愈,反复发作,可有干咳,五心烦热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一】养阴清肺汤

【来源】《重楼玉钥》

【组成】生地15克,玄参10克,麦冬15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贝母10克,薄荷10克,甘草15克。

【功效】滋阴润肺,兼以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白芍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凉血解毒,贝母清热散结,薄荷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可酌加黄芩、连翘、夏枯草等清热解毒散结。

4.湿热熏蒸证

【症状】眼部奇痒,痒涩不适,泪多畏光,分泌物胶结呈粘丝状;睑结膜弥漫性乳头,状如卵石,球结膜污黄,或球结膜、角膜交界处呈胶样隆起;舌红,苔黄腻,脉数。

【方一】防风通圣散

【来源】《宣明论》

【组成】防风10克,荆芥10克,麻黄6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石膏30克,滑石15克,大黄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除湿,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薄荷、麻黄疏风散邪;大黄、芒硝、滑石通二便,泻里热;栀子、黄芩、连翘、石膏、桔梗清热泻火;当归、白芍、川芎、白术理血和脾。

【按语】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茵陈、乌梢蛇以增强疏风除湿止痒之功;睑内颗粒明显及有胶样结节者,酌加郁金、川芎等消郁除滞。

【方二】凉膈清脾饮

【来源】《审视瑶函》

【组成】苦参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大黄10克,石膏2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化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苦参、黄芩、黄连清热化湿;大黄、石膏使湿热从下而解;柴胡、荆芥、防风、前胡祛风除湿,湿从表而解;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湿重者,加车前子、滑石以清热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