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脓耳眩晕

(三)脓耳眩晕

1.肝胆湿热,风扰耳窍证

【症状】眩晕耳痛剧烈,恶心呕吐,动则加重,耳内流脓黄稠,伴耳鸣耳聋;全身伴见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尿赤便秘或发热、头痛、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一】①龙胆泻肝汤合②天麻钩藤饮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①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②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①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肺火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引热外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②本方为治疗兼有热象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为君;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共为臣;山栀子,黄芩清热;杜仲、桑寄生补肝肾;益母草活血;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茯苓宁心安神,健脾补中。上药合用,共凑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效。

【按语】脾胃虚寒者慎用本方。

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证

【症状】眩晕反复发作,头重胀,耳鸣,耳内流脓缠绵难愈,脓液腐臭;全身伴胸闷恶心,痰涎多,倦怠无力,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红,苔白润,脉缓弱或濡滑。

【方一】①托里消毒散合②半夏白术天麻汤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医学心悟》

【组成】①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②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茯苓10克,橘红10克,甘草6克,生姜2片,大枣5枚。

【功效】健脾祛湿,涤痰止眩。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托里消毒散健脾益气,托毒排脓;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涤痰、息风。两方合用共奏健脾祛湿、涤痰止眩之功;

【按语】湿盛者可加泽泻、薏苡仁、石菖蒲以加强利湿化浊的作用。

3.肾经亏损,邪蚀耳窍证

【症状】眩晕时发,耳鸣耳聋,耳内流脓经久不愈,脓液污秽味臭或如豆腐渣样;全身可伴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健忘多梦,舌淡红或红绛,脉细弱或细数。

【方一】六味地黄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

【功效】补肾培元,祛邪排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以熟地、怀山药、山芋肉补肝肾、健脾胃,入丹皮、泽泻、茯苓使该方补而不腻。

【按语】于偏阴虚者。酌加石决明、生牡蛎等以滋阴潜阳止眩,加蒲公英、二花、皂刺等以祛邪排脓

【方二】肾气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15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2克,桂枝10克,炮附子3克。

【功效】温补肾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加肉桂、附子以补水中之火,鼓舞肾气,通过水火互补,阴阳协调,则肾气自健,肾气自振,正切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之理。

【按语】本方用于偏阳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