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骨质疏松

十七、骨质疏松

【概述】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表现为单位体积骨量降低,骨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发钙盐沉着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地区、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女性的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骨质疏松是一种衰老的表现,如果骨质疏松伴有骨折、明显腰背痛或神经症状,应视为一种疾病。骨质疏松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不伴随引起骨质疏松状态的其他疾患或紊乱;继发性骨质疏松多由于内分泌腺功能紊乱引起。

中医虽无此病名,但祖国医学早有类似记载,综合其临床表现及中医文献,骨质疏松属于中医“骨痹”“骨痿”的范畴。

【治疗】

1.肾精不足证

【主症】周身骨痛,骨骼变形,腰膝酸软,筋脉拘急,消瘦憔悴,步履蹒跚,反应迟钝,成人则表现为早衰,发落齿摇、阳痿遗精、耳鸣耳聋、健忘等症状;小儿则出现生长发育退缓,身材矮小,智力低下,五迟五软,易惊盗汗或抽搐,舌体瘦小光红,脉细弱。

【方一】①左归丸合②虎潜丸

【来源】①《景岳全书》②《丹溪心法》

【组成】大怀熟地1250克,山药120克,(炒)枸杞子120克,山茱萸肉120克,川牛膝90克,(酒洗,蒸熟)菟丝子120克,(制)鹿胶120克,(敲碎)黄柏250克,(酒炒)龟版120克,(酒炙)知母60克,(酒炒)白芍60克,锁阳45克,虎骨30克,(炙)干姜15克。

【功效】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用法】上药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二次。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方解】方中熟地、龟板、山萸肉、菟丝子、白芍滋阴养虚,补肝肾之阴;锁阳,鹿胶温阳益精,养筋润燥;枸杞益精明目;黄柏、知母泻火清热;虎骨(可用牛骨代替)、牛膝强腰膝,健筋骨;山药、陈皮、干姜温中健脾。

【按语】本方阴阳双补,临证可根据阴阳盛衰进行加减。

【方二】六味地黄汤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丹参12克,茯苓15克,山药12克,何首乌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大黄6克。

【功效】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泽泻、丹皮泄浊,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以滋生化之源,加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以补益肝肾,大黄降浊,丹参活血通络。

【按语】关节烦疼或发热加鳖甲、地龙、秦艽、桑枝;骨蒸潮热以生地代熟地,加青蒿、银柴胡、胡黄连;筋脉拘急加木瓜、汉防己、络石藤、生甘草;小儿虚烦易惊多汗抽搐者加牡蛎、龙骨、钩藤;若出现肌肉关节刺痛、拒按或有硬结,皮肤瘀斑、干燥无泽、面白唇暗、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脉弦涩等血瘀的表现,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合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以养血活血,活络软坚。

2.脾肾气虚证

【主症】腰背四肢关节疼痛,四肢无力,肌肉衰萎,昼轻夜重,骨骼变形,活动不利,面色白,口淡,自汗,面浮肢肿,夜尿增多,少气懒言,肠鸣腹痛,便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胖嫩苔白或水滑,脉弦沉无力或迟细。

【方一】①右归丸合②理中丸

【来源】①《景岳全书》②《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组成】熟地124克,山药12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12克,杜仲12克,肉桂5克,当归9克,熟附片6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炙)干姜9克。

【功效】补益脾肾。

【用法】上药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二次。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方解】方中制附子、肉桂温补命门之火,以强状肾气;熟地、枸杞子、山萸肉、杜仲、菟丝子养血补肾生精;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振脾阳;当归养血和营;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温养督脉。

【按语】剧痛拘急者加乌尖、细辛、全蝎、蜈蚣;浮肿关节肿胀加茯苓、泽泻、苡仁;身倦乏力者加黄芪;肌肉萎缩者加灵芝、何首乌、鸡血藤、阿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