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鼻息肉

二十、鼻息肉

【概述】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鼻道形成息肉为临床特征。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发病,但多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该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多见于成年人,男女比例约为2∶1。本病病程长,单纯内治效果不理想,可尽早行鼻息肉摘除术,术后有复发倾向,不易恶变。

中医学对鼻息肉的记载较早,鼻息肉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若鼻息肉不通”,是指以鼻塞为主,鼻内可见光滑柔软,状如葡萄或鲜荔枝肉样的赘生物为特征的鼻病。本病的发生乃寒湿凝聚,留结鼻窍和湿热蕴积蒸结鼻窍所致。

【治疗】

1.寒湿凝聚证

【症状】鼻塞、嗅觉障碍及头痛等症状进行性加重,鼻流清稀或白粘涕;检查可见鼻腔内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质软,半透明,灰白色或淡黄色,状如葡萄或鲜荔枝肉样的新生物,无触痛,触之不易出血;易感冒,舌质淡,苔白腻,脉虚滑。

【方一】①参苓白术散合②玉屏风散

【来源】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丹溪心法》

【组成】①炒扁豆3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怀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薏苡仁2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②黄芪15克,防风10克,白术9克。

【功效】温肺健脾,祛湿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山药、莲子肉补益肺脾之气;白术、茯苓、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防风走表祛风;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气;砂仁和胃醒脾,甘草益气和中,诸药共奏健脾益肺,祛湿通窍之功。

【按语】如鼻塞重加辛夷、苍耳子等宣通鼻窍;喷嚏流涕者加五味子、乌梅等收敛止涕。

【方二】温肺止流丹

【来源】《辨证录》

【组成】人参10克,荆芥10克,细辛3克,诃子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鱼脑石15克。

【功效】温化寒湿,散邪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细辛、荆芥疏散风寒;桔梗、鱼脑石散结除涕。

【按语】湿邪明显者,加羌活、白术加强驱风除湿之功。

2.湿热蕴积证

【症状】鼻塞、嗅觉障碍及头痛等症状进行性加重,鼻流黄涕,质稠;检查见鼻肌膜色红,息肉色淡色,鼻道见脓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一】辛夷清肺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辛荑花12克,生甘草6克,石膏15克,知母12克,栀子12克,黄芩10克,枇杷叶10克,升麻10克,百合10克,麦冬12克。

【功效】清热利湿,祛浊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芩、栀子清宣肺热;石膏、知母清利脾胃之热;辛夷、枇杷叶宣肺通窍;甘草、升麻解毒驱邪;百合、麦冬养阴生津。

【按语】息肉大者,可加车前子、浙贝母、海藻等助祛湿散结;脓涕多者加桔梗、鱼腥草、败酱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