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产后腹痛

十一、产后腹痛

【概述】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者,又称“儿枕痛”。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产后宫缩痛及产褥感染引起的腹痛,以新产后多见。

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小腹呈阵阵疼痛,这种腹痛是产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多在产后1~2天内出现,持续2~3天后自然消失。疼痛时,下腹部呈阵发性疼痛,产后恶露增加。初产妇疼痛较经产妇轻,疼痛时间也比较短。

产后腹痛的主要机理有不荣而痛与不通而痛。产后腹痛有虚实之分。血虚者,小腹隐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血瘀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黯有块;热结者,小腹灼痛,按之剧痛,恶露初则量多,继则量少,甚如败脓。

【治疗】

1.血虚证

【症状】产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方一】肠宁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当归12克,熟地12克,阿胶11克,人参9克,山药12克,续断9克,麦冬9克,肉桂3克,甘草6克。

【功效】养血益气,缓急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熟地、阿胶养血滋阴;人参、山药、甘草益气健脾以资化源;续断补肝肾,益精血;麦冬养阴生津;佐以少量肉桂以温通血脉。全方合用,养血益阴,补气生津,血旺则胞脉得以濡养,气旺则率血以行,其痛可除。

【按语】若血虚兼寒者,症见面色青白,小腹疼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或大便溏薄,舌淡,脉细而迟。治宜养血温中,方用当归建中汤。

2.血瘀证

【症状】产后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减,恶露量少,色紫黯,夹有血块,块下痛减,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黯,脉沉紧或沉弦。

【方一】生化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当归9克,川芎12克,桃仁12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

【功效】温经活血,祛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补血活血;桃仁化瘀止痛;炙甘草补气缓急止痛;炮姜温经止痛。全方寓攻于补之中,化瘀血,生新血,血行流畅,通则痛止。

【按语】若兼小腹冷痛、绞痛者,酌加小茴香、吴茱萸以增温经散寒之功;若伴肢体倦怠,气短乏力者,酌加黄芪、党参以益气补虚;若兼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小腹胀甚而痛者,酌加郁金、香附以舒肝理气,行滞止痛。

3.热结证

【症状】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或灼热疼痛,恶露初则量多,继则量少,色紫黯或如败脓,其气秽臭,高热不退,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而燥,或起芒刺,脉弦数。

【方一】大黄牡丹皮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2克,牡丹皮9克,桃仁12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

【功效】泻热逐瘀,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大黄、芒硝荡涤瘀结,通腑泻热;桃仁、丹皮凉血祛瘀,与大黄同用逐瘀力更强;冬瓜仁清热消痈排脓。

【按语】本方有急下存阴,逐瘀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