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经衍期

三、月经衍期

【概述】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超过7天,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行先后无定期”。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临床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一次后退,亦可能两三个周期推后又见一次提前,没有一定规律,故又称为“经乱”。

月经先后不定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直接有关。当体内促卵泡生成激素与促黄体生成激素的比例失调,或下丘脑分泌的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受到抑制,月经中期的黄体生成激素高峰消失,则表现为月经后期。若卵泡发育不良,雌激素分泌不足,则表现为月经提前。

中医认为,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是造成本病的主要病机,其病因多由肝气瘀滞或肾气虚衰所致,而以肝郁为主。肝为肾之子,肝气郁滞,疏泄失调,子病及母,使肾气的闭藏失司,故常发展为肝肾同病。

本病治法贵在调理气血、冲任,从而达到调整月经周期。治疗应按病性的虚实寒热或补、或疏、或温、或清。肾气亏虚者补之固之,肝郁气滞者疏之调之,脾气虚弱者益之健之。气血和,冲任调,则经自如期。

【治疗】

1.肾气亏虚证

【症状】月经周期时先时后,量少,色淡,质清,带下清稀量多;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酸软,小便频数清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一】归肾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2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枸杞12克,杜仲12克,菟丝子12克。

【功效】补益肾气,调固冲任。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归肾丸平补肾气,不寒不热,故宜于肾气亏虚,月经先后无定期者,但方中茯苓行水,非肾气虚小便频数清长者所宜,故去而不用。加益智仁补肾气,缩小便。

【按语】适用于肾气亏虚,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质清,兼见头晕耳鸣,腰酸软,小便频数或清长,舌淡脉细弱者。

【方二】右归丸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124克,山药12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12克,杜仲12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当归9克,制附子6克,肉桂6克。

【功效】温肾壮阳,补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归肾丸补肾气,去茯苓之渗利。加鹿角胶补肾阳,益精血,制附子,温补肾阳,益命门之火。肉桂温脾肾之阳,益火消阴。全方温肾阳,益精血,兼能温冲调经。故宜于肾阳虚封藏失司,而月经先后无定者。

【按语】如经量过多者去当归、肉桂之通利血脉,加补骨脂,焦艾叶温经止血。若大便溏泻者去当归之润肠,鹿角胶之滋腻,加补骨脂,肉豆蔻补肾助阳,温脾止泻。食少腹胀者加砂仁和中醒脾。夜间尿多者加乌药、益智仁温肾缩小便。白带清稀量多者加金樱子、生牡蛎固涩止带。

2.肝气失调证

【症状】月经周期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正常或紫红,经行不畅,或有血块。经前乳房或小腹胀痛,经来痛减;精神郁闷,或心烦易怒,或胸闷不舒,时欲太息,两胁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方一】逍遥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12克,茯苓9克,甘草6克,煨姜3片,薄荷3克。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调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白术、甘草培补脾土。加薄荷少许以强疏散条达之功,煨姜配归、芍以调气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补脾养血之功,故主肝郁血虚,脾土不和之证。用以治肝气失调之月经先后无定期,亦取其疏肝解郁养血之意。

【按语】如兼见脘闷纳呆者,加厚朴、陈皮理气和胃。气滞血滞,经来有块,小腹胀痛,加延胡索、丹参、炒蒲黄、五灵脂,行滞活血止痛。肝郁化热,经量增多,色红,质稠者去当归、煨姜之辛温行血,加丹皮、栀子、茜草炭、贯众炭清热止血。肝阳偏亢,并见头目眩晕,舌红口干者,原方去煨姜、薄荷等辛散之品,酌加钩藤,菊花、石决明等平肝潜阳。

【方二】定经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菟丝子(酒炒)15克,白芍(酒炒)12克,当归(酒洗)9克,熟地黄15克,山药(炒)12克,白茯苓12克,荆芥穗(炒黑)9克,柴胡12克。

【功效】疏肝养血,补肾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荆芥穗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菟丝子、熟地黄,山药补肾气、益精血;茯苓健脾行水。

【按语】全方重在舒肝郁以解肾郁,补肾精以生肝血,使肝肾之气舒而精血旺,则经水自有定期。今用治肝郁月经先后无定期,兼见腰酸软,精神疲惫;经量减少等肝肾同病者颇为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