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阴道炎
【概述】
霉菌性明道炎多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少数病人可分离出其他念珠菌及球拟酵母属菌。本病多见于孕妇、糖尿病及接受雌激素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其他如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消耗性疾及复合维生素B缺乏等,均为念珠菌生长的有利环境。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阴痒”“阴痛”“带下病”等范畴。一般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阴窍失养;或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或感染邪毒致虫蚀阴中,湿热蕴结而致。临证常见症候有湿热蕴结证、阴虚夹湿证等。
【治疗】
1.湿热蕴结证
【症状】阴痒,坐卧不安,带下量多或少,豆渣样,色白或淡黄,脘腹胀满,纳呆,便溏,苔腻,脉滑。
【方一】清热化湿分清饮
【来源】《妇科经方录》
【组成】川萆薢24克,石菖蒲9克,黄柏15克,茯苓15克,土炒白术9克,车前子15克,(包),鹤虱9克,白鲜皮9克,苍术15克,苦参15克,白通草12克。
【功效】清热除湿,化浊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清热川萆薢、石菖蒲、黄柏清热利湿,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白通草、车前子利尿同淋,鹤虱、白鲜皮、苦参杀虫止痒。
【按语】若神疲乏力,舌淡胖,去黄柏、莲子心,加党参、薏仁、白果、芡实,以健脾化湿;若阴道红肿,尿频急涩痛,便结,烦渴加紫花地丁、大青叶、椿根皮,生大黄以清热解毒。
2.阴虚夹湿证
【症状】阴痒灼痛,反复发作,带下量可多可少,豆渣样或水样,或灾有血丝,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口干不欲饮,尿频涩,舌红少苔或中根部有黄腻苔,舌上少津,脉细数。
【方一】生地骨皮饮
【来源】《从春雨中医妇科经验》
【组成】生地15克,山栀子9克,木通3克,甘草5克,鹤虱9克,白鲜皮9克,地骨皮15克,赤芍9克,白茅根15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炒荆芥穗9克,黄柏15克。
【功效】滋阴清热,佐以化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生地养阴清热,山栀子、黄柏清泄三焦火热,木通利水通淋,鹤虱、白鲜皮杀虫止痒,地骨皮清虚热,白茅根利湿,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
【按语】若带下色赤,可加丹皮,以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