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经先期

一、月经先期

【概述】

月经周期每月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为“月经先期”。月经先期,现代医学称之为月经频发,多指月经周期短于21天。月经频发与卵泡期过短、卵泡发育迅速而致排卵提前有关,还与黄体功能不全及黄体过早萎缩有关,本病多见于生育期的妇女。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平素嗜食辛辣油腻食物或郁怒伤肝,引动肝火,以致血分蕴热。因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两脉与月经密切相关。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血热则流行散溢,以致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提前而至。月经先期量多者,为水火俱旺;先期量少者,为火旺而阴水枯竭。其后期量少者,固属血寒不足;后期量多者,则属血寒有余。

月经先期的治疗重在调整周期,使之恢复常度。按其症候属性或补或泻,或养或清。若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者,亦当注意养营安血,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治疗】

1.气虚证

(1)脾气虚弱证

【症状】月经提前,可伴量多或量少,色淡或红而不鲜,质清稀,兼见纳少便溏,脘闷腹胀,气短懒言,或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无力。

【方一】补中益气汤

【来源】《脾胃论》

【组成】党参15克,生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杭白芍9克,当归炭9克,陈皮4.5克,升麻9克,柴胡4.5克,炙甘草9克。

【功效】补脾益气,固冲摄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人参、黄芪益气为君;白术、甘草健脾补中为臣;当归补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升阳为使。

【按语】全方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摄血归经之效,使月经自调。若经量过多,可酌加炒地榆、龙骨、牡蛎固涩止血。若气虚日久,导致阳虚,而见经色淡白、质清稀,小腹冷痛,脉沉迟者,可酌加盐炒小茴香、桂枝、淫羊藿、巴戟肉等温宫散寒、固冲止血之品。若气虚挟瘀可在益气化瘀前提下,酌加益母草、茜草、三七等。

(2)肾气虚证

【症状】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暗淡而质薄,可伴有腰脊酸痛,或夜尿频多,舌质淡嫩,苔白润,脉细弱。

【方一】固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菟丝子12克,熟地12克,山茱萸15克,人参9克,山药30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2克,远志9克。

【功效】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菟丝子补肾益精气,熟地、山萸肉,滋肾益精;人参、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补后天养先天以固命门;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使心气下通,以加强肾气固摄之力。

【按语】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固冲调经之效。腰脊酸痛或强痛者,酌加羌活、鹿角霜、金毛狗脊通达督脉。精血亏虚者,酌加枸杞、熟地、山萸肉等。

2.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症状】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或伴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方一】清经散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熟地15克,地骨皮15克,粉丹皮12克,杭白芍9克,黄柏9克,茯苓9克,生甘草4.5克。

【功效】清热凉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丹皮、青蒿、黄柏清热泻火凉血;地骨皮、熟地清虚热而滋肾水;白芍养血敛阴;茯苓行水泻热。全方清热泻火,凉血敛阴,使热去则阴不伤,血安而经自调。

【按语】若大便燥结,心胸烦躁,面赤舌红,可去黄柏,酌加炒大黄,以清解阳明燥实。若血色紫红而稠粘,可酌加益母草、法半夏,化瘀祛湿。若经量过多,可去茯苓之渗利,以免伤阴,酌加炒地榆、茜草,凉血止血。

(2)肝郁血热证

【症状】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乳房胀痛,或心烦易怒,或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方一】丹栀逍遥散

【来源】《内科摘要》

【组成】丹皮12克,栀子9克,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薄荷3克,炙甘草4.5克。

【功效】舒肝清热,凉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丹皮、栀子、柴胡舒肝解郁,清热凉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补中;薄荷助柴胡舒达肝气。诸药合用,使肝气畅达,肝热得清,热清血宁,则经水如期。

【按语】经行不畅血块多者,加泽兰、丹参、益母草活血行滞。如少腹痛甚,可加炒金铃子、酒元胡,疏郁理气止痛。经量多者,去当归,因其香窜活血,性温,走而不守,故血热经多者用之不妥。

(3)阴虚血热证

【症状】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方一】两地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生地15克,地骨皮15克,玄参10克,麦冬9克,阿胶9克(烊化)白芍9克。

【功效】养阴、清热、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滋液,壮水以制火;地骨皮清虚热,泻肾火;阿胶滋阴补血;白芍养血敛阴;旱莲草、女贞子清热凉血滋阴。全方重在滋阴壮水,水足则火自平,阴复则阳自秘,则经行如期。

【按语】虚阳上亢,出现头晕、耳鸣、冲热等症,可在两地汤中加蒺藜、钩藤、夏枯草、龙骨、牡蛎,以平肝潜阳。若阴虚内热,热迫血行,以致经量过多者,则可在两地汤基础上加炒地榆、茜草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