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经后期

二、月经后期

【概述】

月经周期延迟7天以上,甚至每隔四、五十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且经期和经量在正常范围,称“月经后期”,又称“经期延后”“经迟”。如仅延期三、五天,且无其他不适者,不作月经后期论。若偶见一次,下次月经来潮仍然如期者,或青春期月经初潮后一年内,或围绝经期绝经前,周期时有延后,无其他症候者,亦不作病论。

月经后期现代医学称之为月经稀发。月经稀发是指月经周期超过40天的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稀发即可发生在有排卵性月经周期中,也可发生在无排卵性月经周期中。发生于前者,多因为卵泡发育成熟时间延长,这与甲状腺功能不足,新陈代谢过低,使得卵巢不能按时排卵有关;发生于后者,则是由于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排卵功能受到抑制,卵泡发育不良而致月经周期延长。

【治疗】

1.肾虚证

【症状】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一】当归地黄饮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15克,熟地1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0克,杜仲10克,怀牛膝10克,甘草6克。

【功效】补肾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当归、熟地、山萸肉养血益精;山药、杜仲补肾气以固命门;牛膝强腰膝,通经血,使补中有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重在补益肾气,益精养血。

【按语】若肾气不足,日久伤阳,症见腰膝酸冷者,可酌加菟丝子、巴戟天、仙灵脾、杜仲等以温肾阳,强腰膝。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温肾固涩止带。

2.血虚证

【症状】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或手足发麻;唇舌淡白,脉细弱。

【方一】小营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15克,熟地30克,芍药15克,山药15克,枸杞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益血补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补肝血;芍药和营养肝,敛阴益血;熟地、枸杞滋阴养血填精;山药健脾滋肾;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滋肝肾,益精血,滋血之源,故主血少阴虚之证。血虚月经延后,乃营血亏少,冲任不足,肾为生精化血之所,肝为血之库府,脾为生化之源,故调之重在滋水,重在补脾,本方填精滋血,益气健脾,故亦宜之。

【按语】如因脾虚运化无力,兼见脘闷食少,便溏者去当归之润肠加党参、白术、砂仁益气健脾止泻。心悸不眠者加五味子,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如兼潮热、盗汗、心烦者,为血虚阴亏,虚热内生,酌加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以滋肝肾,清虚热。如兼见四肢清冷,小腹冷,腰膝筋骨疼痛者为血虚兼寒,原方去芍药之阴柔加杜仲、牛膝、肉桂以强筋骨,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方二】归地滋血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当归20克,熟地30克,鹿角霜12克,党参10克,白术20克,桑寄生12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克,香附10克。

【功效】滋肾益精,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熟地、枸杞补肝肾,养血,益阴;鹿角霜、山茱萸温肾阳,益精血;党参、白术补气健脾,益生化之源;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酸软;香附疏达气机,使诸药补而不滞。

【按语】全方以补肝肾,益精血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有气血双补之效,故宜于血虚月经后期而兼见气虚者。

3.血寒证

(1)虚寒证

【症状】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方一】温经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12克,吴茱萸12克,桂枝9克,白芍20克,川芎12克,生姜6克,丹皮12克,法半夏9克,麦冬10克,人参9克,阿胶11克,甘草6克。

【功效】扶阳祛寒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暖宫,通利血脉;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活血调经;丹皮祛瘀;麦冬、半夏、生姜润燥降逆和胃;人参、甘草补气和中。

【按语】全方寒热虚实并用,而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调经为主。古人誉本方为调经之祖方;若阳虚甚,症见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者,酌加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等以温肾助阳。

(2)实寒证

【症状】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黯红,质正常,有血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减;面色青白,或肢冷畏寒,唇色黯红,舌紫而黯,或有瘀点,脉沉紧或沉涩。

【方一】姜黄散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姜黄9克,白芍12克,玄胡索12克,牡丹皮9克,当归20克,莪术9克,红花15克,桂心6克,川芎15克。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行滞。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桂心辛甘大热,温通血脉,散寒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姜黄、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玄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丹皮、红花活血祛瘀,白芍药养血柔肝止痛。

【按语】全方除丹皮、白芍外,均为辛温之品,合用能温经散寒,破血祛瘀,行气止痛,故治血脏久冷,月水不调,脐腹剌痛等寒凝血瘀之证。月经后期,经色黯红,量少有块,小腹冷痛拒按,亦属寒凝血瘀,采用本方施治,颇为相宜。

【方二】温经汤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当归20克,川芎15克,芍药12克,桂心6克,莪术6克,牡丹皮10克,人参9克,牛膝12克,甘草(炒)6克。

【功效】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桂心温经散寒通血脉而止痛,当归补血调经,又能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人参补气扶正,助桂、归、芎宣通阳气而散寒邪;莪术、丹皮牛膝活血散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按语】全方有益气通阳,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之效。故宜于寒气客于血室,以致血气凝滞,脐腹作痛之证。今用以治寒凝血瘀,月经后期,小腹冷痛拒按,兼见气短神疲者,亦取其益气通阳、温经活血之力,如腹痛甚者酌加蒲黄、五灵脂或延胡索以化瘀止痛,经量过多者去莪术、牛膝之破血祛瘀加炮姜炭、焦艾叶以温经止血。

3.气滞证

【症状】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质正常或色红质稠,行而不畅,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按之不减。精神郁闷,胸胁胀满不舒,时欲叹息,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偏红,苔正常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方一】加味乌沉汤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乌药6克,砂仁6克,木香6克,玄胡索15克,香附(炒,去毛)12克,甘草6克。

【功效】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乌药、香附理气行滞,木香行气止痛,砂仁和中气行气,养胃醒脾,甘草和中,兼能调和诸药。

【按语】全方重在理气行滞以调经止痛。妇人经前脐腹疼痛,痛在经前为实,痛而拘急为气滞,治宜理气行滞止痛,故用本方主之。此处以治气滞所致的月经后期,亦取其理气行滞之功,用时加当归、川芎增强活血调经之力,使气血流畅,则病自愈。如兼见经量过多,经色深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为气邪化热,上方加丹皮、栀子清泻郁热,两胁痛者加青皮、白芍理气柔肝止痛。

【方二】疏肝解郁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香附12克,青皮12克,柴胡15克,郁金3克,丹参9克,川芎9克,泽兰6克,延胡15克,金铃炭9克。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香附、青皮、柴胡、郁金解郁行气疏肝;丹参、川芎、泽兰活血化瘀;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金铃炭行气止痛兼能清热。

【按语】诸药合用有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宜于痛经证见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脘胁胀满,矢气即舒等气郁血滞之证而兼有微热者。月经后期量少、有块,小腹胀痛,胸胁胀满为气郁血滞。经血红,舌质红,苔微黄为郁已化热。脉弦涩,为气郁血滞之征。故亦属气郁血滞化热之证,宜用此方加黄芩、山栀。经量多者去川芎之辛温活血,加益母草、茜草炭、炒地榆以清热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