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泌性中耳炎

四、分泌性中耳炎

【概述】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耳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冬春季多发。本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种,凡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达6~8周而未愈者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目前认为咽鼓管功能不良为本病的基本病因,此外,与感染、免疫反应有关。

中医学认为耳胀多为病之初起,耳闭则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主要病因病机为风寒外袭,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聚为痰湿,积于耳窍;风热外袭或风寒化热,首先犯肺,循经上犯清窍;肝胆湿热,上蒸耳窍,外感邪热,内传肝胆,或七情所伤,肝失调达,均可致肝胆湿热,上蒸耳窍而致耳胀耳闭;久病伤脾,脾失健运,湿浊不化,内困于耳而为病;火耳胀反复,邪毒滞留耳窍,气血瘀滞,脉络受阻,耳窍闭塞而为病。

【治疗】

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临床辨证多属风邪外袭或肝胆湿热;病久多为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多属脾虚失运,湿浊困耳,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应注意通窍法的运用。

1.风邪侵袭,痞塞耳窍证

【症状】耳内胀闷感、堵塞感或胀痛感,可有耳鸣,自听增强,按压耳屏耳堵塞感减轻。早期全身可伴有鼻塞、流涕、多涕、发热、咽痛、脉浮数紧等症。检查见耳鼓膜微红,轻度内陷,或见鼓膜有液平面。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声阻抗检查异常。

【方一】荆防败毒散

【来源】《摄生众妙方》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川芎12克,枳壳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茯苓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生姜、川芎辛温发散风寒;前胡、柴胡宣肺疏畅气机;桔梗、枳壳、茯苓理气化痰利水;羌活、独活祛风寒、除湿邪;人参扶正祛邪,体实者可减去。

【按语】本方适用于风寒证型者。

【方二】银翘散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金银花2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芦根12克,淡竹叶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桔梗、牛蒡子、薄荷、荆芥穗、豆豉驱风散邪,清利头目;芦根、淡竹叶、甘草清热生津。全方具有轻清宣,解毒消肿之功。

【按语】本方适用于偏于风热者。头痛加桑叶、菊花以清肝通窍;咳嗽咽痛加前胡、杏仁、板蓝根宣肺利咽解毒;堵塞感重加石菖蒲、薄荷、藿香、路路通等;中耳积液加车前子、木通以清热利湿。

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证

【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如机器声,自听增强。全身可见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局部检查见鼓膜内陷,周边轻度充血,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粘稠的积液。听力检查呈传音性聋,鼓室压图多为B型。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肺火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引热外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

【按语】可加入芳香通窍、化湿通窍之品,如辛夷、细辛、石菖蒲、藿香等。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

【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逐渐下降,耳鸣嘈杂。全身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舌淡胖,脉滑数或细缓。局部检见鼓膜内陷,浑浊,增厚,鼓膜穿刺可抽出积液。鼓室压图多为B型或C型。

【方一】参苓白术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炒扁豆3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怀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薏苡仁2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健脾利湿,化浊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白扁豆、薏苡仁健脾利湿;山药、砂仁行气补脾;桔梗载药上行。

【按语】耳窍积液粘稠量多者,可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积液清稀而量多,宜加泽泻、桂枝以温化水湿。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证

【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减退加重,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检查见耳鼓膜内陷明显,动度减轻,混浊。听力呈传音性聋,鼓室压图多为B型。

【方一】①通气散加②通窍活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①柴胡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赤芍3克;②川芎3克,桃仁6克,红花9克,麝香0.15克,老葱6克,白芷12克,石菖蒲9克,全蝎5克,地龙9克。

【功效】行气活血,通窍开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通气散中柴胡为少阳主药,气味轻清,升提气机,有引经和开窍双重作用;川芎入肝经,内上达巅顶,为血中之气药;香附入肝胆经,气香能散,味苦能降,为气中之血药。通窍活血汤中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老葱、麝香辛香走窜之力雄厚,能通窍;生姜、大枣补益气血以扶正。

【按语】病久者,可加黄芪以行气活血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