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

十三、小儿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

【概述】

小儿暑温是感受暑温邪毒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症,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等危象,重症病例往往留有后遗症,导致终生残疾。本病主要指西医学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医学认为夏季暑邪当令,最易伤人,特别是小儿时期神祛气弱,气血未充,脏腑未坚,不能抗御暑邪,一旦被暑邪疫毒所侵,正不胜邪时,可猝然发病。

按温病学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辨证,由于病多急暴,传变迅速,若未现卫分症状已迅即出现气分营分证者,甚则径入营血者,其由卫入气,由气入营入血的界限较难辨析。因此,根据高热、昏迷、抽风等三大主症,结合小儿惊风的热、痰、风病机转归,掌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抓住其急性期重在热证,后期可按痰、风两证型辨证施治。

【治疗】

1.热证

【症状】发热,其病情愈重则发热愈高,至极期更为明显。在发病的3~4日,体温达高峰,病情的恶化也在这个阶段。

【方一】新加香薷饮加减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6克,薄荷3克,葛根6克,大豆黄卷6克,白僵蚕3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

【功效】清暑解表,导邪外泄。

【用法】3岁以内,每日l剂,水煎,分3~4次服;较大儿童或高热稽留不退,每日2剂。服药后,以全身汗出潮润为宜;也可用煎药之擦澡,目的在于促使邪热从汗而解。若服药有困难,煎取500ml后(待温),肛门滴注。

【方解】香薷为解表透暑要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暑多夹湿故加厚朴、鲜扁豆花以化湿和中;薄荷清热利咽。

【按语】夹湿者,加鲜佩兰;呕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不宜过用苍术、厚朴等辛温燥湿之品,防止过燥伤阴。

【方二】白虎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生石膏9克,知母9克,生甘草6克,黄芩9克。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石膏为君,取其辛甘大寒,辛能透热,寒能胜热,故能外解肌肤之热,内能清肺胃之火,甘寒相合,又能除烦生津以止渴,可谓一举三得。配知母苦寒以清热泻火,质润以滋阴为臣;用甘草、粳米护胃和中为佐,庶乎大寒之品,无伤脾胃之虞;甘草调和诸药,兼作使药;黄芩清热解毒利湿。

【按语】诸药配伍,共成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剂,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由邪热内盛所致之主证自解。无汗或少汗者,加香薷、大豆黄卷、薄荷;有汗者,加鲜竹叶、连翘、天花粉;便秘、苔老黄者,加生大黄。

2.痰证

【症状】意识障碍,神志不清者。有表现深度昏迷者,也有表现狂躁不宁者,且常与高热抽风并存。

【方一】苏合香丸

【组成】苏合香、冰片、麝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白檀香、丁香、沉香、荜茇、乳香、白术、诃子、朱砂、水牛角适量。

【功效】芳香开窍,泄浊化痰。

【用法】共研细末,入药为丸。

【方解】方中苏合香、麝香、安息香、冰片开窍辟秽;木香、檀香、沉香、丁香、乳香、香附六味药能行气解郁,散寒化浊;荜茇散寒开郁;水牛角解毒辟秽;朱砂镇心安神;白术补气健脾祛湿;诃子温涩敛气,防止辛香耗气。

【按语】苏合香丸适用于痰浊内蒙证,具有芳香泄浊开窍作用。喉间痰多者,加礞石滚痰丸化痰泄浊;吞咽困难者,加止痉散、半夏、胆星搜风化痰。

【方二】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泻肝汤适用于痰火内扰证。龙胆草、栀子清泻心肝之痰火,生地、当归清热养阴,黄芩清热燥湿化痰,泽泻、车前子利尿清心,渗湿化痰。如虚烦不宁,舌绛无苔,为阴虚火旺,可加黄连、阿胶、鸡子黄、磁石清热滋阴,潜阳除烦。

【按语】深度昏迷者,可见苔厚腻,谓痰浊内蒙;出现狂躁不宁,苔多黄糙,证属痰火内扰。两者必须明确区别。

3.风证

【症状】患儿颈项强直,两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抽动,有的喉中痰声漉漉,面色发灰,神志不清;有的服退热剂后汗出热退,抽风可暂时缓解;有的抽风频繁,用镇静止痉剂不能控制,且伴有呼吸不整等危象。

【方一】止痉散

【来源】《方剂学》

【组成】全蝎、蜈蚣、各等分。

【功效】祛风止痉。

【用法】上研细末,每服1~1.5克,温开水送服,1日2~4次。

【方解】止痉散适用于络中之风证。全蝎、蜈蚣、蕲蛇、地龙、僵蚕等搜风通络;生地、当归、红花养血润燥,并制虫类药温燥辛窜,易耗伤气血之弊。

【按语】肢体僵直不用,可加木瓜、鸡血藤舒筋活络。

【方二】大定风珠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熟地黄9克,白芍9克,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萸6克,龟甲胶3克,鳖甲3克,生地黄9克,麦冬6克,龙骨6克,牡蛎6克,僵蚕5克。

【功效】通腑,泻火,涤痰,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大定风珠滋阴养血熄风,本方为肝风治本之主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治血虚肝风,以养血柔肝为主,方中阿胶、鸡蛋黄滋阴熄风;生地、麦冬、白芍滋阴柔肝;龟板、鳖甲滋阴潜阳;麻仁养阴润燥;生牡蛎平肝潜阳。

【按语】临床常见的低热或不规则发热,患儿多数伴有轻度的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口渴,小便黄,舌红,苔薄净,神情虚烦等暑邪伤阴,余邪留络的见症,治法以清暑通络为主,常用方为清络饮,如鲜荷叶、鲜扁豆花、丝瓜络,青蒿,西瓜翠衣、六一散,再加钩藤、远志以宁心安神;若伤阴症状明显者,加生鳖甲、生地黄、玄参、石斛以育阴泄热。

外风在肌表,邪尚在卫,此类风证不宜早用平潜熄风等药物,否则,药不对证,反使暑邪不解,外风不除;应重用清暑解表,导邪外出之法。内风为炭火内炽,火动风煽,痰从内生,病的关键在于火的作祟,故非清热解毒药所能胜任,而应着重运用通腑泻火涤痰解毒法。

4.恢复期

【症状】发热,往来寒热,患儿面色多img白,容易出汗,尤以入睡时为多,汗出欠温,精神萎倦,舌淡,苔白。意识障碍、失语、痴呆和吞咽困难等。

【方一】桂枝汤加黄芪、龙骨、牡蛎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6克,麻黄3克,芍药9克,甘草6克,黄芪9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

【功效】调和营卫,潜阳敛汗。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黄芪益气;龙骨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牡蛎疏肝健脾,温阳祛寒利水。

【按语】综观本方,药虽五味,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故而柯琴在《伤寒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对本病不能见热治热,而犯虚虚之戒。

【方二】温胆汤

【来源】《外台秘要》

【组成】胆南星9克,竹沥6克,半夏5克,天竺黄6克,远志6克,干菖蒲6克。

【功效】豁痰开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半夏和胃健脾,除湿化痰,下逆气止呕;竹茹辛淡甘寒,凉心缓脾,清胆和胃,止呕除烦;胆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天竺黄清热豁痰,定惊安神;远志祛痰,解郁;石菖蒲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祛湿。

【按语】若狂躁不宁,嚎叫哭闹,精神异常,舌红、苔光者,属心阴不足,痰火内旺,宜用黄连、阿胶珠、生地黄、玄参、酸枣仁、柏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