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

十五、慢性肾功能衰竭

【概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的一个临床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肾单位严重破坏,以及肾实质性不可逆转的功能损害,从而产生临床上以蛋白质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和体内各种毒物排泄障碍等一系列中毒症状。

慢性肾衰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而来。中医认为各种肾病日久,损及各脏腑功能,并以脾肾虚损为主,病情逐步发展而使病情加重,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邪、瘀血壅滞肾络,肾脏失去开阖的功能,湿浊尿毒潴留于体内,而引发本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某些因素使病程进展加快,病情恶化。常见的诱因如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慢性肾衰的病程冗长,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正气的耗损,又有实邪蕴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治疗】

1.脾肾阳虚证

【主症】少气乏力,畏寒肢冷,气短懒言,纳少腹胀、浮肿、腰膝酸软、腰部发冷,便溏。舌淡有齿痕,脉象沉弱。

【方一】实脾饮

【来源】《济生方》

【组成】干姜10克,仙灵脾12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木瓜15克,草果10克,巴戟天15克,党参15克,木香10克(后下)。

【功效】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仙灵脾、干姜为主药;加巴戟天温养脾肾,扶阳抑阴;党参、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利水;木香、草果下气导滞、化湿行水,水行则湿邪得化。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健脾,行气利水之效。

【按语】本方偏于脾虚者。

【方二】真武汤合防已黄芪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附子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黄芪15克,防己12克,甘草6克。

【功效】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真武汤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方中附子温补肾阳,散寒逐水;茯苓、白术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阳,合防己黄芪汤增强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力。

【按语】腹胀大、小便短少,加桂技6克,猪苓15克,以通阳化气行水,纳食减少,加砂仁6克(后下),陈皮6克,紫苏梗10克,以运脾利气。

2.肝肾阴虚证

【主症】头痛头晕,恶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

【方一】六味地黄汤加味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丹参12克,茯苓15克,山药12克,何首乌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大黄6克。

【功效】滋补肝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止涩;山药补益脾阴,益肾固精。熟地、山药、山萸肉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成为“三补”,但熟地的用量偏大,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以防熟地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加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以补益肝肾,大黄降浊,丹参活血通络。

3.阴阳两虚证

【主症】精神萎靡,极度乏力,头晕眼花,腰膝酸冷,大便稀溏,舌质胖,脉沉细。

【方一】桂附八味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12克,茯苓15克,牡丹皮10克,肉桂3克,熟附子10克,(先煎)淫羊藿15克,黄芪18克。

【功效】阴阳双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熟地黄、山萸肉滋补肾阴;泽泻、丹皮泄浊;茯苓、淮山药、黄芪以益气健脾,滋气血生化之源。肉桂、附子、淫羊藿温肾壮阳;与滋补肾阴药相互作用,阴阳双补。

【按语】可以加龟甲填补真阴,仙茅温补肾阳,加强阴阳双补的作用。

【方二】济生肾气汤

【来源】《济生方》

【组成】熟地12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5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制附子3~6克,桂枝6克,怀牛膝15克,车前子20克。

【功效】温补脾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桂枝、附子通阳化气,补下焦之阳,以鼓舞肾气;熟地、山芋、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组成六味地黄丸补肾滋阴;牛膝引药下行,活血利水。车前子利水;诸药共奏化气行水之效。

【按语】如肤糙失润,腰膝酸痛明显,可加补骨脂12克、骨碎补12克,以补肾填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