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白喉
【概述】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一种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急性传染病,严重者并发心肌炎和神经麻痹和全身中毒。本病一年四季可发生,但以秋冬两季,患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本病的病原体为白喉杆菌,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患者和带菌者的痰涎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病菌首先侵入呼吸道黏膜,不断繁殖而产生大量的外毒素,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白喉外毒素毒性强烈,经血液循环散布到全身组织器官。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感受疫毒时邪所致。但气候干燥,素体阴亏,肺胃伏热也是重要因素。白喉发病较急,病情也较复杂,且易发生变证,分为常证与变证。常证又分风热疫毒白喉、阴虚疫毒白喉、痰火疫毒白喉三种,变证则分疫毒损心和疫毒窜经两种。
【治疗】
1.常证
(1)风热疫毒证
【症状】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咳嗽气粗,微有汗出,咽及乳蛾红赤,有点状或片状白膜,苔薄白,脉浮数。
【方一】银翘散加减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金银花12克,连翘9克,薄荷3克,牛蒡子9克,竹叶9克,芦根9克,桔梗9克,甘草6克,土牛膝6克,山豆根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利咽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淡豆豉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竹叶清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协助银、翘清热透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合用,以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按语】不能拘泥“白喉忌表”,应按临床症候表现辨证施治。白喉多为燥邪、阳热疫毒,应以辛凉清解为宜,忌用辛温发散。伴咽喉干燥,舌红,苔黄者,用除瘟化毒汤加土牛膝。
(2)阴虚疫毒证
【症状】身热不扬,口唇干燥,干咳少痰,咳声嘶哑,痰涎粘稠,呼吸不利,咽及扁桃体红肿,上布有白膜,不易擦去,舌红苔少,脉细而数。
【方一】养阴清肺汤加减
【来源】《重楼玉匙》
【组成】生地黄6克,麦冬6克,玄参5克,丹皮6克,赤芍10克,川贝母3克,薄荷3克,甘草6克,土牛膝6克。
【功效】养阴清肺,利咽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按语】燥热郁甚,大便干燥者,加瓜蒌仁、火麻仁;热重口渴者,加天花粉、生石膏、淡竹叶、鲜芦根。
(3)痰火疫毒证
【症状】高热面赤,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咳声犬吠,声音嘶哑,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咽红疼痛,白膜成片,布于咽喉,舌红赤,苔黄腻,脉洪数。
【方一】神仙活命饮加减
【来源】《女科万金方》
【组成】龙胆草9克,玄参6克,黄柏9克,板蓝根9克,瓜蒌皮6克,生石膏9克,马兜铃6克,白芍6克,焦栀子6克,生地6克,川贝母6克,杏仁6克,胆南星3克,甘草6克,土牛膝3克。
【功效】清热化痰,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草味苦性寒,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生地、玄参滋阴增液;板蓝根清热解毒;杏仁、川贝母止咳化痰;胆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消肿散结,止痛;马兜铃清肺降气,化痰止咳;生石膏、栀子清热泻火;瓜蒌皮行气除胀满,化痰开痹,清肺止咳。
【按语】腹胀便秘内有燥屎者,加大黄、芒硝;喉间痰涎、面唇发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胁肋凹陷,古代称“锁喉风”,急宜合用解毒雄黄丸化水调服,涌吐痰涎秽毒。津液耗伤明显者,苦寒之药宜轻用,中病即止。此证非常危急,应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为好。若出现喉梗阻者,宜考虑气管切开,以救危急。
2.变证
(1)疫毒损心证
【症状】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表情淡漠,心悸胸闷,头额汗出。四肢冷凉,脉沉微或结代。
【方一】独参汤或人参注射液静脉缓注或滴入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大人参20~30克(去芦)。
【功效】益气养心,扶正复脉。
【用法】研为粗末,加大枣5枚,水煎浓汁,顿服。
【方解】要用于治疗元气欲脱,诸虚垂危之证。方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能扶危救脱,单味应用,药简功专,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面色苍白、肢冷多汗、呼吸微弱、脉微欲绝,为其辨证要点。
【按语】因白喉疫毒损心而引起的心阳虚衰,因此除有心阳虚衰的症状外,还要注意白喉症状的轻重,此时宜急则治标或攻补兼施。气阴两损,舌红少苔,脉细弱者,用生脉散加丹参,或用生脉散注射液益气救阴;肾阳虚衰,四肢冰凉,血压下降者,合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阳固脱;病情较缓者,用三甲复脉汤以益气养阴回阳。
(2)疫毒窜经证
【症状】语言不利,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或出现口眼歪斜,肢体瘫痪等。
【方一】当归补血汤加味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石菖蒲9克,远志9克,桑枝6克,地龙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养血、舒筋活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甘辛而温,养血和营,两药相合阳生阴长,气旺血生;石菖蒲、远志醒神开窍;桑枝、地龙疏通经络;川芎、赤芍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也可用补阳还五汤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