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排尿异常

十二、产后排尿异常

【概述】

产后排尿异常是指产后发生小便不通,或频数甚至失禁的总称,又“产后小便异常”。产后小便不通是新产后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亦称“癃闭”。产后小便频数是产后小便次数增多,甚至日溲数十次。产后小便失禁则是指产后排尿不能自己控制,也称产后遗尿。上述三种病变临床症状虽有不同,但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常是同一病因病机的不同表现。

本病包括了西医的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尿潴留、产后尿频和为尿失禁。由于妊娠分娩使盆底肌肉筋膜组织松弛,尿道阻力降低,一旦腹内压增加,即可诱发不自主排尿;或因产后膀胱炎症对膀胱黏膜的刺激导致逼尿肌收缩所引起;或因产伤致膀胱阴道瘘,尿液经瘘道而外溢。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膀胱气化失职所致,但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因肾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温煦控制膀胱的气化。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中气,运化水液,临床常见的有气虚、肾虚、膀胱损伤。

【治疗】

1.气虚证

【症状】新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坐卧不安,或小便频数或时欲小便不得出甚或失禁;面色无华,神疲气短,懒言语细,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一】升阳调气汤

【来源】《万氏女科》

【组成】人参9克,黄芪20克,炙甘草6克,升麻9克,益智仁12克。

【功效】补气升清,化气行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炙草、升麻,补中益气升清,使膀胱得以气化而通溺。益智仁补肾缩小便。桔梗升提肺气,有下病上取,提壶揭盖之意。云苓、通草利水。全方共奏补气升清,化气行水之功。

【按语】如小便不道,则上方去益智仁之固涩,加猪苓、泽泻以加强通溺之功。或结合坐浴治疗用陈瓜萎30~60克,煎汤坐浴约20分钟,可使肺气下行,清利膀胱以达小便流畅之效。如小便频数、失禁,则上方加山萸肉,金樱子补肾固涩,并重用北芪以补气固脬。

2.肾虚证

【症状】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而痛,或尿意频欲数解不能,或水便频数,日夜数十次之多,或小便失禁或夜间遗尿;面色晦暗,腰膝酸软,形寒怕冷,舌淡黯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一】桑螵蛸散

【来源】《千金翼方》

【组成】桑螵蛸15克,鹿茸12克,黄芪15克,人参9克,牡蛎30克,厚朴12克,赤石脂24克。

【功效】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桑螵蛸补肾缩小便,鹿茸补元阳,温肾补督,黄芪、人参补气升提、牡蛎、赤石脂固涩敛小便,厚朴化气。全方有补肾回阳益气固涩之功。

【按语】如小便不通,上方去牡蛎.赤石脂之收涩加桂枝温阳化气行水,并用葱白适量,捣烂捏成薄块贴敷脐上,配合艾条温灸,常可奏效。

3.湿热蕴结证

【症状】产后尿意频数,尿道灼热,涩痛,或小便艰涩不通、溺黄,兼见外阴伤口愈合不良;口干苦,胸闷纳呆,大便不畅,舌红,舌根黄腻苔,脉数。

【方一】加味五淋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黑栀12克,赤茯苓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黄芩15克,甘草9克,生地12克,泽泻12克,车前子12克,滑石18克,通草12克,益母草12克。

【功效】清热利湿通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此方当归、白芍、生地养阴,山栀、黄芩清热泻火,赤茯苓、泽泻、车前、滑石,通草、甘草梢利湿通淋。

【按语】全方既以清热利湿通淋为主,又照顾了产后血虚的特点,使邪去正不伤,加益母草,取其活血化瘀、利尿之效。

4.膀胱损伤证

【症状】多因产理不顺,或接生不慎,手术损伤膀胱,出现产后小便失约而自遗,或排尿淋漓夹血丝;面色苍白无华,表情痛苦,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一】黄芪当归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黄芪15克,当归12克,人参9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个、猪尿脬3个。

【功效】补气养血固脬。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当归、白芍补血;猪尿脬以形补形,固补膀胱:黄芪益气,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改善受伤膀胱的血运。全方有补气养血。祛瘀固脬之功。对新产后的脬损,或可获救。

【按语】如膀胱破口较大或日久不愈者,则要进行手术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