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日咳

七、百日咳

【概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未吸气时伴有特殊的鸡鸣样吼声为特征。本病一般呈散发性发病,冬春为多。5岁以下婴儿最易感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故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易发生流行。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内蕴伏痰,外感时疫所致。治疗以宣肺理气,化痰降逆为主。主要病机为痰气交阻,肺气上逆,故其治法重在化痰清火、泻肺降逆。初咳期以辛温散寒宣肺、疏风清热宜肺为治法;痉咳期以化痰降气、泻肺清热为治法;恢复期以养阴润肺、益气健脾为治法。本病主证虽呛咳不已,但不可妄用止涩之药,以防留邪为患。痉咳期不可早用滋阴润肺之品,以防痰火不清,病程迁延难愈。

【治疗】

1.初咳期

(1)风寒郁肺证

【症状】恶寒发热,或寒热不显,喷嚏流清涕,咳嗽声浊,日渐增剧,面苍唇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浮,指纹淡滞。

【方一】杏苏散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6克,紫苏9克,枳壳6克,桔梗9克,前胡9克,橘红9克,半夏9克,百部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中杏仁宣肺止咳;苏叶散表邪;桔梗、枳壳、前胡宣降肺气,祛痰止咳。法夏、云苓、陈皮、甘草燥湿化痰,止咳;大枣、生姜调和营卫。

【按语】风寒郁表较重,恶寒无汗而发热较高者,加荆芥、防风、麻黄;痰阻较著,咳频而痰阻难出,或伴气促者,加麻黄、瓜蒌、胆南星,或用百部丸加减,或华盖散加百部;唇红心烦,苔黄口干者,加黄芩、知母、青黛、胆南星。

【方二】三拗汤加味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麻黄10克,杏仁9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祛邪,宣肺止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麻黄辛温解表,宣肺止咳,杏仁降气化痰止咳,甘草佐麻黄,以辛甘助发散肺卫之邪。

【按语】偏风寒者,加苏叶、百部、陈皮辛温发散,理气化痰;痰多色白者,加半夏、胆星、枳壳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偏风热者,加桑叶、黄芩、生石膏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痰黄而粘稠者,加葶苈子、鲜竹沥、黛蛤散清化痰热。

(2)风热郁肺证

【症状】发热咳嗽,咳声亢扬,逐日加重,鼻流浊涕,面或红,唇多赤,舌尖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指浮紫。

【方一】桑菊饮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桑叶12克,菊花10克,桔梗9克,杏仁6克,芦根9克,连翘12克,薄荷3克,瓜蒌皮6克,冬瓜仁9克,甘草6克。

【功效】清宣肺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的桑叶、菊花清透肺络,散上焦风热;薄荷疏散风热,杏仁、桔梗肃肺止咳;连翘清热透邪;芦苇根生津止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火燥甚者,加玄参、生地、丹皮;肺热甚,痰粘稠,加瓜蒌、川贝、黄芩;咽喉疼痛,加马勃、牛蒡子、玄参;如果风热上扰头目,致使目赤痛,则加入白蒺藜、夏枯草、决明子。

【方二】清宁散加减

【来源】《直指小儿方》

【组成】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桔梗9克,芦根9克,牛蒡子12克,薄荷3克,桑白皮6克,黄芩9克,车前子6克,甘草6克,百部9克,蝉蜕6克。

【功效】化痰降逆,止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中黄芩、川连清泄上焦热毒;连翘、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发散郁火,散积滞;桔梗、百部、甘草,清热解毒利咽喉;车前子清热利湿。

【按语】同时应注意早期解毒,还要重视疏利气机。

2.痉咳期

(1)痰热阻肺证

【症状】痉咳不已,痰稠难出,咳必作呕。涕泪交流,面赤唇红,目睛出血,或鼻齿衄血,或痰中带血,心烦不眠,口渴尿黄,舌系带溃烂红肿,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方一】桑白皮汤合清宁散、千金苇茎汤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桑白皮12克,黄芩9克,浙贝母9克,苏子9克,葶苈子9克,车前子9克,芦根6克,冬瓜仁9克,桃仁9克,杏仁6克,黄连9克,栀子9克,甘草6克。

【功效】清化痰热,泻肺降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宜守方5~7剂以上。

【方解】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泄肺热;鱼腥草、公英、双花、连翘清热解毒,化痰排脓;杏仁、贝母、半夏、苏子化痰利气,止咳;桃仁、冬瓜仁活血祛瘀排脓。

【按语】热邪伤络,佐以凉血止血;胃火上逆,则配合清胃降逆;肝郁化火,宜清肝解郁。咳频而内热不甚者,去黄连、栀子,加百部、瓜蒌皮;痰稠难出者,加青黛、海蛤粉、海浮石;咳嗽痉挛严重者,加白僵蚕、地龙、蝉蜕,甚则加蜈蚣、全蝎;面目浮肿较著者,加薏苡仁、川木通、赤茯苓;咳逆呕吐较剧者,如旋覆花、代赭石,甚者加牵牛子、大黄;目赤流泪,两胁胀痛者,用丹栀逍遥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适加化痰清肺之品;阴津不足者,加天冬、麦冬、知母。

本证如痰热较重,还可造成痰热内陷,发生痰热闭肺、热陷厥阴的变证。

(2)痰饮阻肺证

【症状】痉咳不如痰热证剧烈而稍缓,痰液较稀薄,面色苍白,目胞浮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滑,指纹青紫而隐。

【方一】小青龙汤合止嗽散加减

【组成】麻黄9克,杏仁9克,细辛1.5克,半夏3克,苏子6克,白芥子6克,桂枝6克,白芍8克,白前6克,百部9克,陈皮6克,甘草6克。

【功效】温肺化痰,理气降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按语】痉咳较频者、加白僵蚕、地龙、乌梢蛇等;四肢不温者,加附子、干姜;脾虚较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款冬花,无论痰热或痰浊或寒热夹杂证都可选用。

3.恢复期

(1)肺阴不足证

【症状】痉咳缓解,仍有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咳声嘶哑,面唇潮红,皮肤干燥,神烦盗汗,睡卧欠安,口干,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指纹细紫。

【方一】沙参麦冬汤加减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10克,麦冬10克,天冬9克,桑叶9克,枇杷叶9克,知母6克,地骨皮6克,甘草6克,百部6克。

【功效】养阴润肺,清化痰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以沙参、麦冬清养肺胃之阴,玉竹、花粉生津润燥,佐以桑叶轻宣燥热,为其配伍特点;枇杷叶滋阴润燥。

【按语】口干明显者,加天花粉;声嘶者,加木蝴蝶、玄参,桔梗;呛咳较剧者,加款冬花、乌梅;胃纳不佳者,加扁豆,生谷芽、生麦芽、生山楂。

(2)脾肺气虚证

【症状】咳声无力,少痰或痰液稀薄。面白气弱,神疲自汗,手足欠温,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而润,脉细弱,指纹细淡。

【方一】六君子汤加味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党参9克,白术10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半夏6克,百部9克,款冬花9克。

【功效】健脾益气,温肺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能疏理中焦气机。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二陈汤理气化痰,降逆和胃;加砂仁、木香理气降逆。中气健运,气顺痰除,诸证自愈。适用于治疗气虚痰饮、或饮食内停、或寒邪入侵中焦之证。

【按语】自汗多者,加黄芪、浮小麦、牡蛎;不思饮食者,加砂仁、神曲、鸡内金。

【方二】人参五味子汤

【来源】《幼幼集成》

【组成】党参9克,茯苓9克,白术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6枚、五味子6克,麦冬6克。

【功效】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生姜、红枣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五味子收敛肺气,纳气益肾;麦冬甘润养肺。

【按语】咳嗽痰多者,力口川贝母、款冬花、紫菀化痰止咳;不思饮食者,加砂仁、神曲、鸡内金助运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