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葡萄膜炎

十三、慢性葡萄膜炎

【概述】

慢性葡萄膜炎是指因葡萄膜炎症引起的以反复发作的视物昏朦、房水混浊、瞳孔干缺不圆及眼底水肿、渗出等为特点的慢性眼病。临床自觉视物模糊,或眼前黑影飘动,或视物变形。本病包含多种葡萄膜的炎症,如后部葡萄膜炎、Behcet等多种疑难病在内。其病程冗长,易反复发作,最终可因并发或后遗多种严重眼病而失明。

本病根据其症状和体征的不同,可分别归属于中医眼科学中“瞳神干缺”“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病范畴。病因病机多为肝胆湿热,郁久化火,熏蒸黄仁或病久肝肾阴亏,虚火上炎,黄仁受灼,上述诸因,致黄仁久受热邪煎灼,神水混浊,黄仁失养,瞳孔干缺不圆。

【治疗】

本病多由急性葡萄膜炎症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来。临证以肝胆湿热及阴虚火旺多见,应治以清泻肝胆湿热及滋阴降火为主。

1.肝胆湿热证

【症状】起病较缓,眼珠坠痛,羞明流泪,视物模糊,或眼前黑影飘动,抱轮红赤,瞳孔干缺不圆,角膜后羊脂状沉着物,虹膜纹理不清,或有房水混浊,玻璃体混浊及眼底水肿、渗出等。全身症可见头重如裹,大便溏薄,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清泻肝胆湿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泽泻、车前子、木通清热利湿,导热下行;当归、生地滋阴凉血,且能防苦寒化燥伤阴;柴胡疏肝解郁,兼引药入肝;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眼红赤疼痛明显者,加夏枯草、草决明以增清肝泻热之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泻热;房水混浊严重,加煅花蕊石、红花、丹皮及郁金以活血化瘀。

2.阴虚火旺证

【症状】久病不愈,反复发作,眼干涩不适,酸胀疼痛,不耐久视,抱轮微红或不红,角膜后色素样沉着物,虹膜纹理不清,房水微混,瞳孔干缺不圆,展缩不灵,玻璃体混浊;全身可见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失眠心悸,口干便秘,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方一】知柏地黄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9克。

【功效】滋阴降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山药补肝肾益脾气;知母、黄柏清虚火;茯苓、泽泻、丹皮泻脾肾。

【按语】若虚火甚而见抱轮红赤、房水混浊严重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增清虚热之力;口眼干涩严重,加麦冬、玄参、石斛以养阴清热;若玻璃体混浊久不吸收者,加郁金、丹参、陈皮、半夏以增活血化瘀、化痰之力;若视久疲劳,视力下降久不恢复者,加枸杞、山茱萸以补肾填精。

【方二】杞菊地黄丸

【来源】《医级》

【组成】枸杞12克,菊花15克,熟地1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丹皮9克,茯苓9克,泽泻9克。

【功效】滋补肝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滋肾填精,补肝益脾;茯苓健脾渗湿;泽泻清泻肾火;丹皮清肝肾之热;菊花清肝明目。

【按语】可加花粉、麦冬、天冬、石斛等加强养阴生津作用。如仅以眼干涩、视昏为主,全身虚火之象不明显者,可用此方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