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急性鼻炎
【概述】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或“感冒”。本病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又以冬季为多见。主要致病菌为病毒,各种呼吸道病毒均可成为致病菌。当机体由于各种诱因而抵抗力下降,鼻黏膜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上述病毒即侵入机体而发病,其病理为鼻黏膜急性炎症。
中医文献对本病论述多散载于“伤风”“嚏”“流涕”“鼻塞”等病证范畴内。本病多因气候变化,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不慎,过度疲劳,风邪侵袭鼻窍而为病,又有风寒、风热之分。若风寒之邪外袭,皮毛受邪,肺失宣肃,风寒上犯,壅塞鼻窍而为病。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或因风寒之邪束表,郁而化热犯肺,肺气不宣,风热上犯鼻窍,鼻失宣畅而为病。
【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以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将本病分为风寒和风热两型来治疗。
1.外感风寒证
【症状】鼻塞声重,喷嚏频作,流涕清稀,头痛,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鼻内积有清稀涕液。
【方一】通窍汤
【来源】《古今医鉴》
【组成】麻黄10克,白芷15克,防风15克,羌活12克,藁本12克,细辛3克,川芎12克,升麻10克,葛根12克,苍术10克,川椒10克,甘草6克。
【功效】辛温解表,散寒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麻黄、防风、羌活、藁本疏风散寒解表;川芎、白芷、细辛疏散,风寒通窍;升麻、葛根辛甘发散,解表升阳;苍术发汗行湿;甘草调和药性。川椒大热,不利表散,可去而不用。
【按语】素有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益气。
【方二】荆防败毒散
【来源】《摄生众妙方》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川芎12克,枳壳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茯苓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生姜、川芎辛温发散风寒;前胡、柴胡宣肺疏畅气机;桔梗、枳壳、茯苓理气化痰利水;羌活、独活祛风寒、除湿邪;人参扶正祛邪,体实者可减去。
【按语】素有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益气。
2.风热犯鼻证
【症状】鼻塞较重,鼻流粘稠黄涕,鼻痒气热,喷嚏时作,发热,头痛,微恶风,口渴,咽痛,咳嗽痰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色红肿胀,鼻内有黄涕。
【方一】银翘散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金银花2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芦根12克,淡竹叶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疏风清热、消肿通窍;薄荷、荆芥、牛蒡子、淡竹叶、桔梗、淡豆豉助主药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芦根生津护阴,而解口渴;甘草调和诸药而解毒。
【按语】若头痛较甚者,加蔓荆子、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黄,加前胡、瓜蒌以宣肺止咳化痰。
【方二】桑菊饮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15克,菊花12克,桔梗10克,连翘15克,杏仁10克,薄荷10克,芦根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邪,清利头目。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按语】咽部红肿疼痛者,加板蓝根、射干以清热解毒利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