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带状疱疹

十六、带状疱疹

【概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带状疱疹系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一般经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因其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终生免疫。

中医将本病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一般认为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及外感湿热邪毒有关,或因情志内伤,肝经气郁生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病。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蕴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若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而致病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治疗】

1.毒热证

【症状】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疼痛剧烈,皮损常见于胸肋腰背部,呈单侧性沿神经走向分布,自觉灼热刺痛,常伴有程度不等的全身症状,如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3克,黄芩3克,栀子3克,泽泻3克;川木通1.5克,车前子1.5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柴胡1.5克,甘草1.5克。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草上清肝胆实火,下泻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黄芩、栀子两药苦寒,归经肝胆三焦,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湿热壅滞下焦,故用渗湿泄热之车前子、木通、泽泻清热利湿,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使邪有出路,则湿热无留;生地养阴,当归养血活血;柴胡疏畅肝胆;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湿盛热轻者,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米以增利湿之功;阴囊红肿热痛者,去柴胡,加连翘、大黄以泻火解毒。亦可服用成药龙胆泻肝丸。

2.湿盛证

【症状】红晕皮损处可见密集成簇的水疱,皮肤淡红,疱壁松弛,疼痛较轻,纳差或腹胀,大便溏,舌质淡,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

【方一】除湿胃苓汤化裁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炒苍术8克,炒厚朴8克,陈皮8克,猪苓8克,泽泻8克,赤茯苓8克,炒白术8克,滑石8克,防风8克,栀子8克,木通8克,肉桂3克,甘草3克,灯心草2克。

【功效】健脾除湿,理气和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白术健脾除湿,理气和中;猪苓、泽泻、赤茯苓、滑石、栀子利水渗湿;防风祛风胜湿;肉桂温中健脾;甘草解毒和中;灯心草利尿通淋。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理气和中之功。

【按语】口苦而粘,苔黄腻者,去肉桂,加黄连、车前子;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3.气滞血瘀证

【症状】证见患处皮损大多消退,结痂脱落,但疼痛不止,或隐痛缠绵,咳嗽或动则加重,伴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

【方一】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陈皮6克,柴胡6克,川芎5克,香附5克,枳壳5克,芍药5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两药相合,增强行气止痛之功,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按语】若痛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

【方二】桃红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9克,红花6克,熟地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

【功效】养血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熟地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气活血,诸药相合,活血而不伤血,化瘀而不伤正。

【按语】血崩气脱之证不宜用本方。临症时,可根据病情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或祛湿收干之药水煎外敷,另外水疱未破者可用金黄散,水疱已破者可用四黄膏外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