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耳道炎及疖

二、外耳道炎及疖

【概述】

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是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是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发生于外耳道外三分之一,好发于夏秋季,是外耳道软骨段毛囊、皮脂腺被细菌感染所致,多为单发。

中医将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特征的疾病称为耳疖;而将弥漫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的弥漫性炎症称为耳疮。耳疖、耳疮病因相似,外因多与风、热、湿邪侵袭有关,内因多责之于肝胆湿热。风热毒邪乘虚侵入,蒸灼耳窍,瘀滞脉络而发为本病;因污水入耳,脓耳脓液浸渍而发病;湿热邪毒壅盛,引动肝胆湿热,循经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经脉,气血凝聚,逆于肌肤而发病,临床上耳疖多偏热毒,耳疮偏于湿热,久病不愈,阴血耗伤,耳窍肌肤失于濡养,血虚耳燥而致耳疮。

【治疗】

1.风热邪毒证

【症状】耳部灼热疼痛,在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廓、压迫耳屏时疼痛加重;全身或见发热、恶寒等风热表证;检查见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和;或弥漫性红肿,表面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

【方一】①五味消毒饮合②银翘散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温病条辨》

【组成】①金银花2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2克,天葵子10克;②银花2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芦根12克,淡竹叶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前方解毒消肿,后方疏风清热。

【按语】可加夏枯草、花粉消肿解毒。

【方二】银花解毒汤

【来源】《疡科心得集》

【组成】金银花10克,紫花地丁15克,犀角10克,赤茯苓10克,连翘15克,丹皮10克,黄连6克,夏枯草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连翘、丹皮解毒消肿,犀角、赤茯苓解毒平肝,黄连、夏枯草平肝清热。

【按语】本方对耳疮偏于风热湿邪外袭者疗效最好。

2.肝胆湿热证

【症状】耳部疼痛较剧,痛引腮脑,或有听力减退;全身或伴有口苦、咽干、便秘、发热等;检查见患侧耳屏压痛,在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廓、压迫耳屏时疼痛加重,外耳道局限性红肿,高突如椒目;或弥漫性红肿,表面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清肝泻火,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肺火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引热外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

【按语】耳疖脓已成者加皂角刺、穿山甲以祛瘀排脓。

【方二】仙方活命饮

【来源】《外科发挥》

【组成】金银花20克,天花粉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穿山甲6克,皂刺10克,贝母10克,陈皮10克,防风6克,白芷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天花粉、生甘草清热解毒;当归、赤芍活血散结;乳香、没药散瘀止痛;穿山甲、皂刺活络消肿;贝母、陈皮化痰散结;防风、白芷祛风止痛。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功效。

【按语】本方多用于热蕴成脓者。

3.血虚化燥证

【症状】病程较长,耳痒、耳痛反复发作;全身症状不明显,舌淡,苔白,脉细数;检查外耳道皮肤潮红、增厚、皲裂,表面或见痂皮。

【方一】地黄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生地黄20克,熟地黄20克,首乌10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玄参10克,白蒺藜10克,僵蚕10克,红花15克,甘草6克。

【功效】养血润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当归、首乌养血润燥;生地、丹皮、红花、玄参凉血活血;僵蚕、白蒺藜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可加生地、麦冬、天冬等滋阴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