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耳后附骨痈

(一)耳后附骨痈

1.热毒壅盛证

【症状】脓耳病程中,耳流脓突然减少,耳内及耳后疼痛加剧。发热、头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或滑数;检查外外耳道后上壁塌陷,有污秽脓液或肉芽,鼓膜穿孔,耳后完骨红肿压痛,甚将耳廓推向前方,数天后肿处变软波动,穿溃溢脓。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泻火解毒,祛腐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肺火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引热外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

【按语】壮热者加二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加强清热解毒作用;痛甚加乳香、没药以行气活血止痛;脓成未溃者加穿山甲、皂刺以消肿溃坚。

【方二】仙方活命饮

【来源】《外科发挥》

【组成】金银花20克,天花粉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穿山甲6克,皂刺10克,贝母10克,陈皮10克,防风6克,白芷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天花粉、生甘草清热解毒;当归、赤芍活血散结;乳香、没药散瘀止痛;穿山甲、皂刺活络消肿;贝母、陈皮化痰散结;防风、白芷祛风止痛。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功效。

【按语】本方适用于肿甚或脓肿溃破者。

2.气血亏虚,余毒滞耳证

【症状】脓耳日久,耳后流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或兼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唇舌淡,脉细;检查耳后痈肿溃破,溃口经久不愈,形成瘘道,脓稀色白,疮口暗淡。

【方一】托里消毒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

【功效】补益气血,托毒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当归、川芎等补益气血,双花清解余毒,桔梗、白芷、皂刺排脓。

【按语】若疮口暗淡,脓液清稀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车前子等健脾渗湿;若脓稠排出不畅者加蒲公英、桔梗、野菊花等清热解毒排脓。

【方二】补中益气汤

【来源】《东垣十书》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益气,升举升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理脾行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按语】本方用于气血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