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证

(一)常证

1.邪郁肺胃证

(1)病势偏表

【症状】恶寒发热,继之高热头痛,面赤,咽喉红肿疼痛或白腐糜烂,或呕吐,或腹痛皮肤潮红,丹痧隐隐,舌红,苔白而干,脉浮数。

【方一】解肌透痧汤

【来源】《喉痧症治概要》

【组成】葛根12克,荆芥10克,浮萍9克,蝉蜕6克,牛蒡子9克,马勃9克,桔梗9克,豆豉12克,前胡9克,射干9克,连翘12克,白僵蚕6克,竹茹10克,甘草6克。

【功效】宣肺透邪,清利咽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桔梗、甘草、射干、牛蒡子清热利咽;荆芥、蝉蜕、浮萍、豆豉、葛根疏风解肌透表;连翘、僵蚕清热解毒。

【按语】口渴者,加芦根、天花粉;咽痛甚者,加玄参、山豆根;胸闷者,加藿香、郁金;腹痛者,加芍药、甘草。痧毒郁表,宜用疏透,使邪毒从汗而解。丁甘仁有“烂喉丹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之说,本病初起决不可过用、早用寒凉,以致邪气冰伏不能外达;也不能滥用攻下,耗气伤阴,使邪内陷变生诸证。更不能误用辛温,灼伤津液助热化火,引动肝风而致惊厥之变;诚如叶天士所说:“医家见火热甚也,投以犀、羚、芩、桅、膏之类,辄至隐伏昏闭,或烂喉废食,延误不治。或便泻内陷,转眼凶危,医者束手……初起之时,频进解肌散表,温毒外达,多有生者。”此乃经验之谈。

(2)病势偏里

【症状】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红肿腐烂,丹痧显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方一】栀子豉汤加减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栀子9克,淡豆豉9克,金银花12克,薄荷3克,牛蒡子9克,蝉蜕5克,白僵蚕3克,连翘9克,桔梗9克,马勃9克,黄芩9克,甘草6克。

【功效】疏散清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中黄芩清泄上焦热毒;连翘、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发散郁火,散积滞;桔梗、马勃、甘草,清热解毒利咽喉;栀子、淡豆豉清热泻火;蝉蜕疏散风热,清热。

【按语】陈耕道“疫证重者,疏散清化宜并行之,表邪未解,疏散故不可少,痰火内积,清化岂可或缓?”所以本证不宜单纯解表或单纯清里,单解表则里热愈炽,纯清里则表证不解,宜两法共进,表里双解。

2.痧毒化火证

【症状】壮热,烦躁面赤,口渴引饮,咽喉红肿腐烂,吞咽不利,丹痧增多,色红艳,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实。

【方一】清心凉膈散

【来源】《温热经纬》

【组成】连翘120克,甘草60克,黄芩(酒炒)30克,薄荷30克,栀子30克,桔梗60克,石膏150克。

【功效】清气泄热,凉膈解毒。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15克,加竹叶1片,用水375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入生白蜜20毫升,微煎,温服。

【方解】连翘、薄荷、生石膏、黄芩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栀子、鲜竹叶、薄荷甘寒清热,护阴生津。桔梗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因邪在上焦气分,系无形邪热郁结,故不用苦寒沉降之品,而以轻清上浮之剂透达郁热,以免引邪深入肆虐而成燎原之势。便秘腹胀,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加生大黄、玄明粉。

3.气营(血)两燔证

【症状】壮热不退,烦躁口渴,嗜睡神萎,丹痧密布,红晕如斑,咽喉红肿腐烂,甚至阻塞不通,重者神昏谵妄,或痉厥抽搐,舌红绛,苔燥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方一】清瘟败毒饮

【来源】《疫诊一得》

【组成】生石膏12克,生地黄9克,水牛角3克,黄连10克,栀子9克,桔梗9克,黄芩10克,知母9克,赤芍9克,玄参9克,连翘10克,丹皮9克,竹叶9克,甘草6克。

【功效】清气凉营,解毒救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石膏以清气分之热;用犀角清热凉血;黄连、黄芩清上焦实热;丹皮、栀子、赤芍清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散上焦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滋阴清热,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之功。

【按语】本证既是气营两燔,治疗需清气兼以凉营血,宜用大剂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之品,如用药得当,尚可冀其透热转气,否则邪陷心肝,则变证蜂起。又因热毒最易伤阴,还需注意顾护阴液。喉间痰多者竹沥冲服;壮热不已者,加寒水石、柴胡;烦躁不安者,加重楼;若高热痉厥,为热极动风,用羚角钩藤汤加减;高热神昏,烦躁谵语,皮疹呈紫红色或有瘀点,为热入营血,邪闭心包,宜用清营汤加减合用神犀丹,或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营凉血,清心开窍并配合西医抢救治疗。

4.余毒伤阴证

【症状】壮热已除,惟午后潮热咽痛减轻,腐烂未愈,丹痧渐消,皮肤粗糙,开始脱屑、干咳,纳呆,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一】沙参麦冬汤加减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9克,天花粉10克,扁豆9克,桑叶9克,甘草6克。

【功效】养阴清热,增液生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沙参、麦冬、玉竹清润燥热而滋养肺胃之阴液;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清火和中;扁豆健脾和胃;桑叶清疏肺中燥热。

【按语】本证为阴虚有热,阴虚不复则余热难退。热不退则阴愈虚,故在治疗中,要紧紧抓住阴虚这一关键,使阴液恢复,余热得清,则诸症自愈。阴虚之热,治宜清滋,药用甘寒。低热不退者,加青蒿、鳌甲;口干舌红少津明显者,加沙参、芦根;食欲不振者,加石斛、玉竹、扁豆;干咳者,加沙参、百合、桑叶;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