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肩周炎
【概述】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是一种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与关节囊发生慢性退行性病理变化的疾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故俗称“五十肩”。
肩周炎病因复杂,创伤等造成的肩部长期固定不动、内分泌紊乱、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均可造成肩部肌腱、肌肉、关节囊、滑膜囊、韧带受损,使肩关节滑膜、关节软骨间粘连,关节囊皲裂闭锁。肩关节周围的肌腱和韧带间发生粘连,喙肱韧带增厚挛缩成索状,滑膜隐窝闭塞,肩峰下囊增厚,囊腔闭塞,关节囊粘连至骨,肱二头肌腱与腱鞘均有明显粘连,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紧张,将肱骨头抬高可限制其各方向的运动。
中医认为,老年人肝肾渐衰,气血虚亏,筋肉失于濡养,若受外伤或风寒湿邪侵袭,易致肩部静脉不通,气血凝滞,筋肉挛缩而变生诸证。
【治疗】
1.风寒凝滞证
【症状】可见于病变各期。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恶风畏寒,复感风寒之邪疼痛加剧,得温则痛减,或伴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
【方一】三痹汤
【来源】《妇人良方》
【组成】独活6克,秦艽12克,防风6克,细辛3克,川芎6克,当归12克,生地黄15克,芍药10克,茯苓12克,肉桂1克,(冲服)杜仲12克,牛膝6克,党参12克,甘草3克,黄芪12克,续断12克。
【功效】补肝肾,祛风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独活、秦艽、防风、细辛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川芎、当归、生地、芍药补血和血;茯苓利湿健脾;杜仲、牛膝、续断舒筋活络,强壮筋骨;党参、黄芪、肉桂补气温阳,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方中药力较峻烈,以体实气壮者为宜,对阴虚有热者及孕妇慎用。
【方二】桂枝汤
【来源】《伤科补药》
【组成】桂枝、赤芍、枳壳、香附、陈皮、红花、生地黄、延胡索、当归尾、防风、独活。
【功效】祛风胜湿,和营止痛。
【用法】各等份,陈酒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红花、赤芍、当归尾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延胡索、独活、防风祛风胜湿,通络止痛;香附、枳壳、陈皮行气化湿;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生地养阴,防以上过用燥性药物伤阴。
【按语】若气虚不足,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疼痛明显,动则疼痛加剧者,加附子。
2.气血瘀滞证
【症状】多见于病变的早中期。肩部疼痛或肿胀,以夜间为重,肩关节活动受限,舌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方一】身痛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秦艽9克,川芎9克,桃仁6克,红花6克,甘草3克,羌活9克,没药9克,五灵脂9克,香附9克,牛膝9克,地龙9克,当归15克。
【功效】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牛膝、地龙舒筋活络,强壮筋骨;秦艽、羌活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香附、川芎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活血而不伤血,化瘀而不伤正。
【按语】本方主治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鼻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因方中活血祛瘀药物较多,故孕妇忌服。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3.气血亏虚证
【症状】多见于病变后期。肩部酸痛,劳累痛剧。肩关节活动受限,或伴肩部肌萎缩等,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
【方一】黄芪桂枝五物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9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功效】益气温经、和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芪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生姜辛温,疏散风邪;大枣甘温,养血益气;姜枣又能和营卫,调和诸药。
【按语】偏气虚者,气短懒言,四肢无力,适于本方治疗。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方二】当归鸡血藤汤
【来源】经验方
【组成】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龙眼肉6克,白芍9克,丹参9克,鸡血藤15克。
【功效】补气补血、舒筋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熟地滋阴养血;当归、鸡血藤、丹参养血通络,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按语】偏血虚者,头晕,眼花,心悸,耳鸣者,应用本方疗效更佳。临床应用时,上方可酌加白术、茯苓健脾以防滋腻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