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爨文化到底传承了些什么?
往往人们目光盯住的是两块爨碑。
至于早已不见了的爨氏族人、爨氏村寨、爨氏文化遗存则鲜有人问津,以致除了两块爨碑之外,好像称霸南中五百年的爨氏大文化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事实果真如此?
现今的彝族白族由乌蛮、白蛮演变而来,而乌蛮、白蛮的先祖是东爨、西爨,而爨由僰,僰由氐羌,由此可以追溯爨文化的一些传承脉络。
读者方家欲探滇爨饮食文化的传承究竟,当大致明了以下滇爨文化元素:
·金石:
两爨碑,阿珂造彝文。
·饮食:
松子酒,米白酒,苦荞食品,燕麦食品,大小麦食品,连渣捞,浆粑粑,火色子粑粑,踩缸长酸菜,羊汤锅,牛汤锅等。
·娱乐:
唢呐,长号,铜鼓,磨磨秋,火把节,斗牛,摔跤,确比舞,左脚舞,大三弦,山歌,小调,洞经音乐,白族霸王鞭等。
·习俗:
服饰,麻布卦,麂皮卦,花边裤,包头(首巾)。《沾益州志·风俗》载:“住居山隅者,虽殷实不衣帛或至老不入城市。妇女不衣华丽,亦无金银妆饰。”明清时比较开化的白彝“男子裹头跣足(即赤脚),以草束腰,女彝耳戴铜环,身披羊皮”。“干猓猓(明清时歧视少数民族,此称呼带有侮辱性)于夷人中最贱苦,织麻捻火草为布衣之,男衣至膝,女衣不开领,缘中穿一孔从头下之,名套头。”而在彝族中为贵族的黑彝则“衣短青衣,髻向前,以布绕其髻(按,即俗称‘首巾’)。……女长裙细褶”。姚继三有诗云:
负戴蠕蠕识猓猓,
长发高髻缚乌魔;
蛮娘能织连线锦,
贝饰花裙百褶多。
·婚俗:
刘文徵《滇志·风俗》云:“婚六礼,各郡同省会。有谢肯,有求亲,敦请士大夫四人于家,宴而拜之;至妇家,拜之主人意,妇家宴之。次日,各往谢宾。由聘礼至亲迎,仪物丰俭,列郡各殊。省城彩轿之盛,有费至四五金者,加以彩队。”《沾益州志·风俗》载:“先纳币,然后行亲迎礼,仪物丰俭一视其力。娶夕行合雹礼,三日庙见(按,即拜见公婆),弥月女子归宁(回门)。”
·葬俗:
悬棺葬、土葬、火葬。云南旧俗“亲死则火之,不为丧祭”。谢肇浙《滇略·俗略》载:“唐宋以前葬者多用火化。杜氏《通典》云,古者送死于中野,衣之以薪而瘗其骨,则虽夷俗,亦古制也。国朝始为之历禁,于是有棺椁坟茔封树之礼,埒于中华。”
·节日习俗:
火把节等(见节日饮食)。
·风俗:
曲靖府,山川夷旷,士风渐盛。科第渐盛,后先相望,虽勉耕织,兼事商贾。习尚简朴,颇信释教。
·街市:
爨乡故地曲靖集市贸易最有特点,内地称为“赶场”或“赶集”,而此间则称为“赶街”或“赶街子”,即以街为市。关于明代云南集市贸易,诸葛元声《滇史》说:“中国(按,指中原)曰市,曰集,云南曰场,又曰街子。不拘城郭,各村镇俱有,量地远近,以十二辰轮流。盖商人逐利渐而达也。如子为鼠街,丑为牛街,寅为虎街,当时男妇杂群,鸟集鸟散,竟日而罢。”曲靖街市一直延续至今不变,省内各地大同小异,皆以十二属相轮流循环。
明代云南民间的街市十分兴盛,人们就一切可以出售的产品,诸如蔬菜、水果、粮食、肉、油、盐、布等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甚或猪、牛、羊、马等等,皆可通过街市进行交易。民间对于赶街的称呼颇为精妙:如果是到街上购物或出售货物,谓之赶街;假若既不售物又不购物,则称为赶闲街子。此即诸葛元声在《滇史》中所云:“滇民以街为景,游人纵观。”这是云南集市贸易的最大特点,即“以街为市,以街为景”。时至今日,大多数县城仍习赶街之俗,乡村集市之盛毫不逊色于旧时。旦逢街天,满街的货物,满街的男女老幼,穿红着绿,熙熙攘攘,其景十分壮观。当今乡下餐馆所用食材,则多靠乡街购买,甚至城中餐馆亦有到乡街购买土鸡、土鸡蛋、腊肉、火腿以及山茅野菜等特产以为生态食材。
邦云君与我同样出生在珠江源头,这是乌蒙山区腹地,也就是古爨地,我们的成长与生活均受到世代相传的老本家故事(爨文化)的熏陶。
邦云君有志于滇爨饮食文化的探究,并将之切入餐饮教学实践之中,实在是难能可贵。
郝正治
岁在二零二零庚子暮春
于珠江源头南国园苦竹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