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中国的医患关系(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DPR)在2009年新医改中是备受政府、社会等各方面高度关注的问题[1-3],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4]。李春英等[5]研究中国有关医患关系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情况指出,中国从1981年研究医患关系萌芽阶段的40余篇论文,增长到2013年年均的2000篇以上。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医患关系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医疗纠纷发生频次增加及影响持续加大[6]。二是伤医事件比例逐年上升[7]。三是中国医患信任关系不佳。一方面,患者不信任医务人员的医德和技术,从而对他们处处提防;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不信任患者提供的病情信息,因担心医疗纠纷而出现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防御性医疗行为。

DPR是以医患双方医疗活动为联系的纽带,基于当时并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意识形态,且随之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一种社会关系[8]。当前DPR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患者疾病的治愈和满意度[9]。然而,中国DPR形成的原因复杂,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社会现实问题等。陈倩雯等[10]认为DPR主要是由于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DPR物化、医院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医疗市场化等;也有研究表明政府因素(含医保制度、医疗资源分配等)对中国医患关系的影响最大[11];Hu等[12]认为DPR紧张最直接触发器为患者的不良就医体验,包括就医等待时间过长、沟通不良等。因此,紧张的DPR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

紧张的DPR给医护人员带来巨大压力,影响职业倦怠、职业发展的信心和离职倾向(Turnover intentions)[13-16]。紧张的DPR也影响中国医务人员的职业承诺(Occupational Commitment)水平[17-18]

医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守卫者,我们应该高度关注DPR对中国医生职业发展及工作态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