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1)古典经济学交换的思想
Allinson等[288]认为社会交换理论思想主要源于社会学家对古典经济学的功利主义的假设的借用和修正。古典经济学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理性人,都会趋利避害,都希望通过交换从别人那里获得经济利益或者效用最大化,从而达到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文化人类学者的交换思想也是社会交换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文化人类学者认为,人与人之间或者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换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从而形成特定的某种文化模式,并且在交换过程中要遵守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
(2)社会传统的交换思想
德国社会学家Simmel(西美尔)真正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社会交换。他首次提出了社会交换的要素及动力,包括个人对有价值物品的渴求、他人对有价值物品的拥有权、自己拥有他人物品的拥有权及双方相互提供并接受各自的物品。同时,他还认为,个人的心理需求是社会交换的动力;物品的价值取决于个人对物品心理需求的强弱,需求越强,则其价值越大,反之亦然;社会的冲突及权力产生于社会交换之中[289]。
(3)行为心理学的交换思想
心理学的发展在社会交换理论产生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斯金纳(Skiner)提出的个体心理学思想被认为是社会交换理论思想的重要来源。人的意识无法直接被观察,需求的满足是通过生理性中介得以实现的。他提出的刺激反应理论认为,人的反应行为首先是对外界的一种刺激性反应。当人们认为被刺激为正向行为时,就会产生报酬取向行为。同一刺激的反复发生可形成强化,经过多次强化,可以建立某一特定行为的价值感知,可以增加行为的发生概率,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或缺的。其次,人总是会寻求获得报酬或者减少惩罚的行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Homans)在吸收斯金纳行为心理学的基础上,将解释动物活动的成果用来解释人的社会活动,提出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对报酬或者惩罚的反馈,是衡量报酬后的一种理想选择[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