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

“评剧之为物,曰:评论戏剧也。然其趋向应若何,斯评剧者所当研究者也。”[1]产生此说的1919年,报刊上的评剧之风正炽,评剧者如云。在各报多姿多彩的评剧栏目中,几乎每天都有新鲜的剧评发表,让人应接不暇。百年前的报刊评剧活动留下了丰富的戏剧史料和理论资料,其中充满生动、鲜活的演剧信息和驳杂的批评格调。可惜这些批评资料至今仍处于散落状态,大多尚未得到搜集整理,更谈不上系统研究。近代报刊上刊载的戏剧理论批评(简称“报刊剧评”)不仅是戏剧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也是近代文化发展图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拟对这片处女地进行开拓。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急剧转型,转型中的各种因素又充满了种种矛盾、斗争、冲击和碰撞。在此期间产生的种种疑惑,已困扰国人近百年。在21世纪的今天,加强对近代文学整体上的研究,从学术上和思想上去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近代的戏剧理论批评是戏剧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戏剧理论研究的薄弱之处。受正统思想的影响,近代以前的戏剧理论研究,一直未得到文人的重视。清廷内忧外患,国内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开始谋求强国之路。维新变法失败后,精英知识分子开始把小说、戏曲作为醒民的工具,并对其进行大力鼓吹。至20世纪20年代,戏剧从一直以来的“不入流”一跃而上升为一种显要文体和群众主要的娱乐方式。近代的戏剧改良运动风起云涌,同时西剧传入,新剧兴起,新旧并进,时有交锋,舆论莫衷一是。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别开生面,不拘常法,自成一格。同时,广大戏剧观众纷纷以报刊为媒介,参与到戏剧评论之中,或品评色技,或探讨剧论,使近代戏剧理论批评尤其活跃。

近代戏剧理论的活跃与近代报刊的兴盛相辅相成,“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2]。作为西风东渐的产物,中国报业于晚清发展至速,为近代知识分子们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的阵地。戏剧评论和报刊结合,产生了新的戏剧批评形式——剧评。剧评多篇幅灵活、观点鲜明,且紧密结合戏剧演出实践,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新闻性。报刊剧评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发展于晚清,至民初开始兴盛,并带动了近代报刊戏剧理论批评的繁荣。

学界对中国古典戏剧理论批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对近代戏剧理论批评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国内近代戏剧理论批评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一批关于近代戏剧理论的研究文章陆续问世。主要有:傅晓航《戏曲史科学的奠基人——读〈王国维戏曲论文集〉》(《文艺研究》1980年第2 期),张舫澜《近代杰出的词曲家吴梅》(《戏剧论丛》1981年第4 期),陈永标《中国近代戏剧理论述评》(《华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2 期),陈泗海《梁启超的戏剧理论和创作》(《戏剧艺术》1983年第3 期),邓乔彬《论吴梅的戏曲观》(《研究生论文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王卫民《吴梅的戏曲理论与戏曲创作》(《文学评论丛刊》第18 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任中敏《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 期],查全纲《论吴梅的戏曲批评》(《江海学刊》1984年第4 期),刘伟林、陈永标《吴梅的戏剧美学思想》(《学术月刊》1984年第8 期),傅晓航《晚清的戏曲改良运动及其理论》(《戏剧艺术》1986年第4期),王卫民《我国早期话剧流派述略》[《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 期],王卫民《近代戏剧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文学研究参考》1987年第7 期),关爱和《晚清戏曲改良运动述略》[《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 期],傅秋敏《论汪笑侬的戏曲改良活动》(《戏剧艺术》1988年第3 期),王卫民《辛亥革命前后戏曲理论的深刻变革》(《文学遗产》1989年第2 期),等等。

这一时期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戏剧改良理论和王国维、吴梅的戏剧理论研究上,大致特点有:第一,对戏曲改良运动作了初步的考察,关于改良运动的兴起、基本的理论主张、发展脉络及成败得失都有所论述;如傅晓航《晚清的戏曲改良运动及其理论》一文,认为最先提出重视利用小说戏曲的是严复,并介绍了梁启超、柳亚子、冯春航、陆子美、陈独秀的戏曲改良理论。作者指出戏曲改良理论的缺陷是与传统的戏曲理论脱节、对西方思想的吸收存在生吞活剥的现象和过分夸大戏曲艺术的社会功用等,并界定出:在辛亥革命之后,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戏曲改良运动即告一段落。这些观点难能可贵,只是对戏曲改良的论述还不够系统和细致。第二,注意到王国维和吴梅在戏曲理论上的成就。如傅晓航《戏曲史科学的奠基人——读〈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一文,提出王国维以其《宋元戏曲史》一书,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中没有人认真、全面地研究元杂剧发展史的空白,开辟了一门崭新的学术领域。王卫民《吴梅的戏曲理论与戏曲创作》一文认为,吴梅和王国维是近代研究戏曲最有成就的两个人,王国维在研究中国戏曲史方面开辟了先路,吴梅在研究戏曲本身规律方面为“曲之成学”奠定了基础。文章还总结了吴梅的戏曲理论,主要有:(1)戏剧作用,本在归正风俗。(2)词采宜超妙,宾白宜优美。(3)音律协而口齿合。(4)脱窠臼,创新格。而吴梅戏曲理论的缺点是,把传奇分为故事和臆造两大类。这一时期的王、吴研究引领了之后戏剧理论研究的一个潮流,遗憾的是王卫民对王国维和吴梅的研究还停留在个人研究层面,没有考察整个近代戏剧理论的大背景,缺乏比较,也欠缺更公允和深刻的分析。第三,对早期话剧有了关注,如王卫民《我国早期话剧流派述略》,指出我国早期话剧运动是由众多团体组成的崭新的戏剧运动,这些艺术团体都采用西方话剧的艺术形式,但在表演和剧作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大致形成了四大流派:(1)春阳社和进化团。(2)春柳社、新剧同志会和春柳剧场。(3)新民社与民鸣社。(4)南开新剧团。王卫民对这四大流派的演出目的、剧目和风格都做了总结。这时期对早期话剧研究拓展了近代戏剧理论的研究方向,不过,还不够系统全面,仍处于“点”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的近代戏剧理论研究沿承20世纪80年代开辟的道路,重点在戏剧改良理论的研究、王(国维)吴(梅)的戏剧理论研究和早期话剧研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这时期的主要文章有:司群华《论晚清戏曲改良的历史地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 期],黄霖《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枏〈曲话〉》(《学术月刊》1990年第5 期),戴德源《戏曲改良与三庆会》(《四川戏剧》1990年第5 期),康保成《中国近代戏剧形式与外来文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 期],张俊才《近代戏剧研究述评》(《戏剧艺术》1992年第3 期),袁国兴《外来影响与中国近代戏剧变革模式的演进——兼谈改良戏曲与话剧的关系》(《戏剧艺术》1993年第1 期),陈维仁《论戏曲改良的理论与实践——写于西安易俗社诞生八十周年》(《艺术百家》1993年第1 期),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 期],李仲明《清末民初的京剧改良家汪笑侬》(《民国春秋》1995年第3 期),孙蓉蓉《近代戏曲改良理论》(《艺术百家》1995年第3 期),蒋维明《晚清川剧改良活动概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 期],孙宜学《晚清戏曲改良与戏曲语言的变革》(《戏剧》1998年第1 期)等。

较上一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有:(1)不再就命题进行单一研究,而是加强比较研究、综合研究;如黄霖《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枏〈曲话〉》,将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与梁廷枏的《曲话》互相对照,详细论证了王国维曲论中一系列基本观点受到了梁廷枏的影响。康保成《中国近代戏剧形式与外来文化》,也看到了戏剧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观点都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近代戏剧理论学术界吹进了清新的风。(2)研究不再停留表面,而是向纵深延伸;在论述戏剧改良时,不仅仅梳理、论述戏剧改良本身,还关注了改良戏剧的重要组织、突出人物和地方戏的改良。这些通过戴德源《戏曲改良与三庆会》、陈维仁《论戏曲改良的理论与实践——写于西安易俗社诞生八十周年》、李仲明《清末民初的京剧改良家汪笑侬》、蒋维明《晚清川剧改良活动概述》等文章来体现。

21世纪的开头十年,近代戏剧理论研究突飞猛进。这时期研究文章有:苗怀明《除却元刊曲江集 斋中原不少璆琳——记贵州近代曲家姚华》(《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 期),袁国兴《晚清戏剧变革与外来影响——兼谈近代戏剧变革模式的演变和早期话剧与改良戏曲的关系》(《文艺研究》2002年第3 期),张福海《中国近代戏剧改良导论:1902—1919》(《戏剧艺术》2004年第1 期),何予明《中国学术之现代性及其历史境遇——以王国维的戏曲研究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 期],丁扬忠《戏剧戏曲学科建设之我见》(《戏剧艺术》2005年第3 期),程华平《王国维与近代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中华戏曲》2006年第2 期),章景曙《中国戏曲与海宁——兼论王国维对戏剧理论的贡献及意义》(《嘉兴学院学报》2007年第2 期),程华平《吴梅曲学教育的文化史意义》(《艺术百家》2007年第4 期),李占鹏《论近代戏曲批评观念的嬗变轨迹》[《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 期],苗怀明《吴梅进北大与戏曲研究学科的建立》(《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6 期),张福海《晚清戏剧改良思潮的形成及其演变》(《中华戏曲》2009年第1 期),王萍《20世纪初京剧流派理论研究解读》(《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 期),袁国兴《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中的“演说”问题》(《学术研究》2010年第3 期)等。

在这一时期:(1)论文数量增多,并有专著出现,近代戏剧资料整理取得很大进展。随着近代戏剧理论渐渐引起学者关注,论文数量有所增多,笔者粗略统计,这时期发表的近代戏剧理论的文章有100 余篇。此外,黄飚《清末民初的戏剧理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与他的《海上新剧潮:中国话剧的绚丽起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是这个时期出现的近代戏剧理论专著。左鹏军《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戏剧》(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等近代戏剧研究著作的出版也有利于近代戏剧理论的考察。关于近代戏剧资料的整理,胡晓明主编,赵山林、田根胜、朱崇志编著的《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和赵山林著《中国近代戏曲编年(1840—191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是两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它们的出现为近代戏剧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2)多角度研究、打通研究的运用;何予明《中国学术之现代性及其历史境遇——以王国维的戏曲研究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 期],通过考察王国维戏曲研究的历史境遇,来分析中国现代学术机制的转变,并思考现代学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袁国兴《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中的“演说”问题》(《学术研究》2010年第3 期),通过对“戏中有演说”这一现象的分析,说明新潮演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立的特殊阶段,现代戏曲和话剧都曾经历新潮演剧的洗礼等问题。程华平《吴梅曲学教育的文化史意义》(《艺术百家》2007年第4 期),从戏曲教育角度来研究吴梅,并指出应给予吴梅在戏曲文化学上应有的地位。文章内容并不新颖,主要是关于吴梅的教学生涯,但文章从戏曲文化学、戏曲传播学角度论述,又较有新意。

海外中国戏剧的研究日本比较突出,韩国次之,但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剧目考证、内容评析和曲律研究上,涉及戏剧理论的相对较少。根据徐敬浩编《国内中国语文学研究论著目录》来看,20世纪90年代之前韩国对于中国戏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家和作品内容的关注,偶尔有关于戏曲批评的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学者对戏剧研究范围有所扩大,如吕承焕《清末上海丹桂茶园变迁考》(《戏剧艺术》2008 第1 期)是对剧场的研究。日本学者在对京剧、昆曲、地方戏等研究上研究成果较多,如川上阳介《【四鸣蝉】 曲律考》、平林宣和《从茶园到舞台——新舞台开场和中国戏剧的现代》、加藤微《俗曲曲牌“银纽丝”旋律古型探求》、广濑玲子《戏曲本色文学》等。也有学者关注到近代期刊和戏剧的关系,如宫岩《从〈民权素〉杂志看民初过渡时期的社会变化》(《职业时空》2010年第3 期),其角度择取和资料考察上给其他研究者以启发。但总体来说,国外曲论研究的论著在数量和深度上均不及国内。

纵览1980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近代戏剧理论批评研究史,其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诸多不足。成绩在于:考察了近代戏剧改良理论的发生、脉络、理论特点等,对改良组织、改良人物都有论述;总结了王国维、吴梅、姚华的戏剧理论主张,评价了三者的戏剧理论史地位;早期话剧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和专著出现。不足之处在于:近代的戏剧理论资料很多还在埋没中,有待发掘;亟待扩大研究范围,挖掘研究深度,加强对近代演剧理论、戏剧史论、中西剧交会、新旧剧之争、新剧理论的研究力度,关注除王(国维)、吴(梅)、姚(华)之外的近代戏剧理论家。研究方法上,这时期的戏剧理论批评研究史结合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进化论、语言学等学科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尝试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多层面、多角度地来研究近代戏剧理论批评。

近代戏剧理论大量刊载于报刊,如果离开报刊来研究近代戏剧理论,确为重大的缺失。中国戏剧理论发展到近代,能够赶上报刊传媒的时代,是一大幸事。正如“以小说付报者,比比皆是”[3]一样,报业繁荣时,剧评充塞报刊,风行一时。报刊中保存了大量的戏剧理论原始材料,文艺报刊、报纸副刊每日即使只刊载一篇剧评,加起来一日也有几十条,若干年之后,盈千累万,不可胜数。

当时,已有人对报刊剧评有所议论:“国人嗜剧者,日多久之有所得。以其意见发为评论,揭之报纸,评剧家之名以立。十年以来,遂成风气。国中大小报纸几无不列评剧一栏,一方面灌输戏剧知识于阅者,一方面监督伶人之艺术。”[4]报刊剧评人冯叔鸾也发文认为“评剧最难”,因其难所以不容易出佳作,不免出现了以下局面:“专在模样儿、相貌上开笔仗。或在坤角上用单面痴情,愿为奴隶,于是你驳我辩,竭尽精神。即或评剧戏文,也出不了花旦戏艺。”[5]近代时人的这些观点,虽有独到见解,但多是感性的,还没有对剧评做全面、具体的论述。

当代的研究中,也有一些著作涉及报刊剧评,如苏移在其著作《京剧二百年概观》[6]第六章《艺术评论与理论研究》中,列举了近代有名的京剧期刊和论著。黄霖所著《近代文学批评史》[7]第八章《戏剧论》中,论述到冯叔鸾、周剑云、郑正秋、黄远生等近代蜚声剧坛的报刊剧评家。21世纪头十年,有一些论文注意到报刊和戏剧的关系,如姚小鸥、陈波《〈申报〉与近代上海剧场》[8]、左鹏军《报刊传播与近代广东戏剧繁荣》[9]、赵婷婷《〈申报〉剧评家立场的改变》[10]、孙柏《光绪元年的上海剧坛——从〈申报〉记载看近代演剧的商业化进程》[11]。张天星《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结合报刊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指出“剧评”是报刊贡献给文学批评的新形式。但从近代报刊剧评的繁盛情况来讲,这些还只是零星的考察,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近代报刊中的戏剧理论资料,还待挖掘,相关的研究也有待突破。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选择“近代报刊剧评研究”为研究课题,拟从古旧报刊上爬梳剔选出戏剧理论资料,并首次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在充实近代戏剧理论资料的同时,考察近代报刊戏剧理论批评的形式、内容特征,整理、概括重要报刊戏剧理论批评家的理论观点。笔者但愿能以微薄之力,去丰富近代戏剧理论资料,并努力探求戏剧理论研究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方向,以裨补目前近代戏剧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注释】

[1]铜琶铁笛斋主:《评剧谈》,《先施乐园日报》1919年12月15日。

[2]梁启超:《中国各报之存佚表》,《清议报》1901年第100 册。

[3]邯郸道人:《〈月月小说〉跋》,《月月小说》1908年第12 号。

[4]剑云:《三难论》,《鞠部丛刊·剧学论坛》,交通图书馆1918年版,第14 页。

[5]愚樵:《评戏》,《京话日报》1914年9月15日。

[6]苏移:《京剧二百年概观》,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

[7]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8]姚小鸥、陈波:《〈申报〉与近代上海剧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 期。

[9]左鹏军:《报刊传播与近代广东戏剧繁荣》,《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 期。

[10]赵婷婷:《〈申报〉剧评家立场的改变》,《戏剧艺术》2008年第1期。

[11]孙柏:《光绪元年的上海剧坛——从〈申报〉记载看近代演剧的商业化进程》,《戏剧艺术》2009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