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剧的传入

一、西剧的传入

随着中国沿海口岸的开放,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人员和外国侨民涌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话剧、歌剧等全新的西洋戏剧演出形式。同时,随着近代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有一部分中国人可以于国外直接观看当地的戏剧演出,这些人包括外交官员、商人、旅人、报社记者等,他们将自己观看西方戏剧的见闻写入日记、随笔中,或者写成专稿寄送至国内报刊,表达自己对中西戏剧差异的体会。

早期上海英租界内主要有两个由侨民自发组织的业余剧社。一为上海英人业余剧社,这是由侨居上海的英国侨民组织的话剧团体。1850年12月12日,该剧社在由货栈改建而成的上海新皇家剧院演出《金刚钻切金刚钻》(又名《势均力敌》)和《飞檐走壁》(又名《梁上君子》),这是西式话剧在中国的首次演出。此后,该剧社还演出过《爱情、法律和泻药》《合法继承》《精疲力竭》《楼梯下的高等生活》等剧目。二为上海大英剧社,1866年与英侨浪子、好汉剧社合并为“上海西人爱美剧社”,简称A.D.C 剧团。[31]

外侨剧社最初演出时,演出条件较差,《金刚钻切金刚钻》和《飞檐走壁》的演出是在一个废弃货仓搭起来的临时舞台上进行的。A.D.C 剧团成立后,外国侨民在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牵头下,于1866年在诺门路、圆明园路建造了一座正规的欧洲式剧院,名为“兰心”。这是上海第一座西式剧院,也是中国最早的欧洲式剧场。1871年,剧院毁于火灾。次年,上海外侨通过集资在博物院路、香港路和圆明园路交界处英国领事馆附近,重建“兰心”。1874年1月27日,新的豪华砖木结构的兰心剧院,伴随着A.D.C 剧团第37 次公演,剪彩开张。兰心剧院主要为A.D.C 剧团的演出场所,也有中国和其他外国演剧团体在此演出。A.D.C 剧团每年于兰心剧院定期公演数次,上演的剧目多为世界名剧。它的建筑富丽堂皇,设备优良先进,剧场内可容纳观众数百人,声响效果一流,前台、后台都比当时国内的一般剧场更为考究、豪华。除兰心剧院外,还有一些日侨经营的小剧场,也频繁演出日本的新派剧。新派剧始于“壮士剧”,在日本近代变革时期以宣传鼓动为主要目标,剧中往往加入大量宣传性演说,也是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产物,因演出频繁、票价较低,吸引了不少的中国观众。

由于兰心剧院演出与中国戏剧完全不同的西洋戏剧,一些对西方戏剧感兴趣的人,尤其曾经出国留学或在海外观赏过西洋戏剧的中国人,经常前往兰心剧院和东京席。他们从外国剧团的演出中,对戏剧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从而影响到其日后的戏剧创作和实践。徐半梅便经常光顾西方剧场,包天笑回忆说:

在清末民初这一个时期,戏剧界的变化最多。上海那个地方,不但中国人有许多剧团剧社,外国人也有他们演剧的组织运动。记得那时上海博物院路,有一个唤作兰心戏院,便是他们英美人所经营的。那个地方,我倒去过数次,戏院虽不大,建筑的格式,完全是西方型的,不像中国那些乱七八糟的老式戏院。同时他们有个业余剧团,简称为A.D.C,他们每年总要演剧三四次,而且都是西洋名剧。当然他们是说外国话的,而我却不谙西语,被留学西洋的朋友,拉去观光,他说妙不可言,而我却觉得莫名其妙。

其次是日本戏剧,在虹口一带,很有数家。日本人真会想法,把上海那三上三下的街堂房子,拆拆装装,二层楼变成三层楼,拼拼凑凑,可以容纳一二百观众。我几次被徐卓呆拖了下去,记得有一家在文路那边,名曰“东京席”,卓呆说是从东京来的名优,他的名字好像有五六个字,不要说现在不记得,当时也没有进耳朵。[32]

王钟声、郑正秋、陶报癖等,都看过A.D.C 剧团的演出。1907年秋,王钟声组织春阳社在兰心剧院演出《黑奴吁天录》等多出剧目,采用分幕办法,使用灯光布景等,都是从A.D.C 剧团仿效而来。

西剧上演给中国人提供了直接观看西方戏剧的机会,在中国传统戏曲之外,西剧向国人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完全不同的艺术窗口,为国人重新审视、评价传统戏剧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虽然因为语言、社会地位、经济因素等条件限制,可以直接去外侨剧院观剧的中国人并不多,但西洋演剧还是影响了徐半梅、郑正秋等一小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在戏剧改良大潮的驱动下,他们尝试着学习西方模式,在中国上演可以宣传新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写实“新剧”。

早在1907年初,日本留学生组织的戏剧团体春柳社,就演出了他们精心排练的新剧《茶花女》,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公演。李叔同饰演玛格丽特(茶花女),曾孝谷饰演阿芒(亚猛)的父亲,唐肯饰演阿芒,演出很成功。当时报纸报道说:“是日观者约二千人,欧、米及日本男女亦接踵而至,台下拍掌之声雷动。此诚学界中仅有之盛会,且亦吾辈向未经见之事也。”[33]紧接着,春柳社又全力排演《黑奴吁天录》,整个剧采用口语对话,没有独白、旁白、采取“纯粹的话剧形式”[34],1907年6月1日正式公演,演出震动了日本留学生界和日本戏剧界。

兰心剧院的建立,给新式剧场的创建提供了一个模板。1908年,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等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座模仿西方剧场的新式舞台——新舞台,在此之前三人皆曾在兰心剧院看过演出,体验过西式剧场及其演出效果。此后,在上海、北京、西安、武汉、广州、天津等地竞相建造了一批新式剧场。旧戏园子也开始改建舞台,以适应布景和舞台表演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西方化的新式剧场,体验新剧的全新感受。他们从最初惊奇于剧场建筑、灯光布景、服饰化妆,进而在中西方戏剧的比照中开始对中国传统戏剧反思,对戏剧精神进行深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