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剧场为主体的娱乐空间

二、以剧场为主体的娱乐空间

近代报刊搭建了一个文化公共空间的同时,近代的平民剧场作为一个娱乐空间也在经历着变革。从茶园到西方新式剧场,现代化科学技术如建筑技术、声光电技术的应用对剧场的改善,以及给现代剧场带来的观演观念的变化,都使近代的剧场逐步朝规模化、商业化、科技化趋势发展。

道、咸年间,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平民戏园大都简陋。北京戏园多集中在南城前门外,规模较小,园内设施也较简单;在上海,也是露天、简易的戏台居多。咸丰时期,外省地方戏艺人随各地移民大批迁居上海,外来的戏班艺人有的租赁市屋,划地为台,有的则随处以竹木芦扉搭建戏场或者戏棚,开场串戏,聊以谋生。一些营业性的戏班大都沿袭宋元以来江南一带评话、弹词艺人以茶楼为场地的成规,在茶楼客堂内隔板为台进行表演。随着京剧的兴盛,同、光之后,戏园纷纷建立,北京的内城之九门繁华地区,几乎都设有戏园,总数不少于40 座,其中广和园、广德楼、庆乐园、庆和园、三庆园、同乐轩、华乐园等都是著名的戏园。这些戏园,多在茶园的基础上兴建,所以是茶园式戏园。茶园自古是市民饮宴休闲的场所,内以茶点、酒肴为主,佐以乐舞、曲艺和戏曲演唱。近代茶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演剧的兴盛,渐渐转化为以观看戏曲演出为主,饮茶为辅。茶园式的剧场里,观众区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厅堂的中央是“池心”,设有茶桌、靠椅,上置茶具、点心等,叫“池座”。或在池心部分以长条桌、长条凳方式纵向排列,与舞台呈丁字形,与观众相对,侧向舞台,池座周围称为“散座”。环厅有二层楼廊,称“楼座”,楼上设有包厢,又称“官座”,官座中可带女眷;其次为池座,可以款待宾客;再次是楼座,高人一等;再是散座,可以坐着看戏;还有厅堂边缘的高凳,较为简陋,称为“兔爷儿摊”;最后是站票,称为“蹭栏杆戏”。为了近距离观察演员上下场和亮相,靠近上场门或下场门之池座、官座被称为上座,上场门一侧之池座称“钓鱼台”。清末和民国时期,在天津有中华茶园、下天仙茶园、东天仙茶园、升平茶园、协盛茶园等。上海的演剧活动十分繁荣,明清以来,上海深受江南文化的滋养,开埠之后,特别是租界的设立,使上海呈现出五方杂处、万商云集、百货交会的繁荣景象,城市氛围愈加浮华奢靡。京班南下,地方戏进城,更使上海一举成为近代中国戏曲活动中心,与北京遥相呼应。开埠之初,上海的戏曲活动仍以昆曲为主,名班荟萃,但尚无专门演戏的公共场所,演出主要在私家花园中进行,如豫园、西园等。1851年,上海第一家营业性戏园“三雅园”开张,戏台建于大厅中,上午卖花,下午和晚上兼做戏园。1854年,三雅园毁于战火,此后60 多年间,租界逐渐繁荣,为商业利益所驱使,茶园迅速从上海老城内走向租界,由简陋变得齐备。租界内的茶园在戏园构造、舞台设置、赠物取彩、邀请名角、服务质量、装潢设施等方面竞争激烈,又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茶园的兴盛,娱乐空间的竞相开放,使得“戏曲从达官贵人的厅堂宅院,从乡镇的草堂庙台迅速走向了市民观众,走向了激烈竞争的城市娱乐消费市场,也促使京津伶界之杰出者,多乘时南下”[21]。在上海,从京津来的皮簧戏班演剧活动应时而兴,沪人称这种出自北京的新兴戏曲演出形式为“京戏班”,丹桂茶园引进京戏盈利颇丰后,沪上茶园数量剧增。光绪初年,京剧已经成为上海最具影响力、观众最多的剧种,沪人多以看京戏为时尚,看京戏成了上海市民夜生活的内容之一。在竞争激烈的情势下,为了提高上座率,各大戏院绞尽脑汁,投观众所好,力争做到角色齐整、行头精美、服务周到,全方位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当时一台戏往往上演五六个小时,通常大型茶园都在预定席位的桌案上摆有鲜果点心,观众边欣赏戏剧边品茶叙谈。丹桂茶园戏至夜半,还常有汤圆、肉面等夜点供应。宜春茶园的空间宽敞,装备精致,楼上包厢还设有炕床,共抽大烟者使用。1905年的春桂茶园一改旧时茶园结构,华丽高敞,中西结合,场内安装电气风扇,冬有暖气,左右安置太平门6 处,人流通畅。1882年,上海刚正式通电,次年宝善茶园便安装了电灯,黑夜光明如白昼。但茶园在设施、制度、卫生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首先,大多茶园室内狭窄,座位拥挤。当演戏日盛,观众增多时,茶园便随意在园子内增设座位,每当新年节日,或者新戏开演、新角登台的时候,常常把座位纵横塞满整个茶园,让观众寸步难移。出入口仅有一个门,平时常常锁住,以防白看戏者混入,如果园内发生事故,观众必然逃逸不迭,茶园内隐患多多。其次,茶园内灯光昏暗,虽然后来有些戏园引进电灯,但终不够宽阔敞亮,包厢、边厢里面,每间都有屋柱,挡住视线,戏台前更有两个大木柱,使观众欣赏戏剧的视野不够开阔,后面的观众更看不清台上的动作。看戏的钱数也不固定,园主可以随意加价,常常出现观众和收钱人因为钱数多少争吵起来,引起喧哗,影响其他观众赏剧。再者,茶园卫生设施极差,在便溺处粪秽淋漓,令人不能靠近。还不设女厕,只是在包厢尽头的后面屋里,有两个净桶,让看戏的女眷自己去寻觅,净桶经常无人清理,满放在屋内。后台非常狭窄,演员衣箱、行头等都在里面,演员化妆、卸妆、穿衣、脱衣,说戏,出场、进场,管事的、对词的、侍应的都聚集后台,使得后台几乎无立足之地,到了夏天,汗气熏蒸,让人几乎不能忍受。这种种茶园的弊端,到了新式舞台才得到了改善。[22]

晚清至民国初年,模仿欧洲戏院建筑的新式剧场建筑兴起,这种新式建筑一改茶园积弊,更受观众的欢迎。1908年,近代最早的新式剧场在上海出现,上海倡导戏剧改良的夏月珊、夏月润兄弟与潘月樵,在南市开设了商办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成为中国首家近代化剧场。新舞台废除了旧戏园中的案目制,实行卖票制,因而更能了解广大中下层观众的欣赏口味,赢得选择上演剧目、编演新戏的主动权。同时,新式剧场革除了泡茶、递毛巾、送点心、要小帐、召妓陪等茶园风习。伶人一律用真名而不用艺名,改称伶人为“艺员”,取消了应唱堂会等旧习。“此外,新舞台吸收日、欧建筑风格,彻底改变了旧式茶园带柱方台的建筑结构,座位绕戏台作半圆形,戏台亦如半月,台上设旋转舞台并装布景和幕布,宽大的新式舞台可容纳几十个演员同台演出,尤其是武戏开打时能大显身手,因而一开幕即轰动上海滩,时称‘舞台鼻祖。’”[23]北京的“第一舞台”1914年6月建成,在剧场结构、设置上都参照了上海“新舞台”的样式,舞台设有转台装置,台面呈镜框式,舞台深、宽均比旧式舞台为大,舞台两侧均挂置边幕,伴奏者隐在边幕内。舞台较旧式剧场更为整洁,全场座席四千多,对号入座,楼下池座后排略比前排高,成坡形,便于后排座观剧。由此可见,新式剧场不仅规模大、容量大,适合戏曲商业化发展的规模化要求,而且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看、听和表演等条件方面都有了改善,从三个方面来讲,更利于营造剧场气氛:一是舞台结构由方柱式改为半圆式,座席呈弧形,地势有了升起,这都使得视线更加畅通、开阔;二是撤除茶桌、包厢等,楼上楼下尽排座椅,座位布局更加集中、统一;三是舞台设施齐备。当时的天蟾、大舞台等剧场都有防火幕、出烟口、自动洒水设备、专门的灯光照明、乐队演奏处及布景道具存放场所。新式剧场文明程度大大增加,为观演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梅兰芳曾谈过初次在上海登台的感受:“我初次踏上这陌生的戏馆的台毯,看到这种半圆式的新式舞台,跟那种照例两根柱子挡住观众视线的旧式四方形的戏台一比,新的是光明舒畅,好的条件太多了,旧的又哪能跟它相提并论呢?这使我在精神上得到了无限的愉快和幸福。”[24]在这之后,以“新舞台”为样式,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争相建造了大批新式剧场,如上海的文明大舞台、歌舞台、凤舞台、新新舞台、醒舞台、竞舞台、小舞台、亦舞台,北京的第一舞台、新明大戏院、开明戏院、中华舞台,天津的大舞台、中华大戏院,武汉的和记大舞台、新市场大舞台、共舞台、立舞台、民乐园大舞台,广东的广舞台、太平戏园等。而旧式茶园因为自身的限制,如建筑老式、设备陈旧、场地狭小、资本匮缺等原因,逐渐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

平民化的观剧场所从就地开演的简易戏棚,到营业性茶园,再到规模宏大的新式剧场,剧场体现日益鲜明的商业性要素和市场化走向,戏剧娱乐空间功能也日益增强,观众成为消费和艺术欣赏的主体。戏剧和观众可以更自由、顺畅地交流、互动,戏剧得以更直接、清晰地呈现给观众,观众也可以更快捷、具体地从戏剧中获得精神契合。演剧和观剧活动更兴盛的同时,观众的戏剧观也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