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戏剧

第三节 中西比较——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戏剧

鸦片战争后,一些留心时务的知识分子注意到西方科学,陆续翻译天文、算学及声、光、化、电等方面的书籍。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人物为寻求强国之路,翻译了大批自然科学、逻辑学和社会政治、法律著作,打开了人们的视野。文艺界的翻译开始得稍晚,戊戌变法后,以林纾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大量翻译外国小说以及由戏剧剧本改编的小说集,介绍西洋近代文学。与此同时,带有西方群体消遣性质的戏剧、音乐、电影等文化因素也已陆续进入国内,较早接受这些文化信息的是开放较早的沿海口岸,如上海等。清末民初,上海的街头或娱乐场可以看到西洋人演出的话剧、歌剧、马戏、魔术、杂技表演及外国人开的展览会、音乐会和化装舞会等。这些表演形式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新鲜、惊奇和启发,面对完全不同的戏剧演出形式,中国的知识分子不由自主地拿它们与本国传统戏剧进行比较,并对传统戏剧诸元素进行反思,这在报刊剧评中强烈地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