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改良方法的探讨
在戏剧兴国理论的倡导下,戏剧的功能空前提高,文艺界对戏剧改良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究竟如何改良,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针对如何改良、戏剧改良的具体措施等问题,知识分子们在报章上纷纷发文各抒己见,与此同时,以汪笑侬为代表的一批戏曲艺人,已开始了改良戏剧的实践。
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慷慨赴义之时,汪笑侬义愤之下,编出京剧《党人碑》,剧中有段唱词:“何人如此胆包天,毁谤忠良为哪般?权臣乱政无人管,反把贤良当奸馋……”明确喊出了编者心中的不平和悲愤,此剧演出后,立即引起轰动,被蒋观云称为“切合时世一大悲剧”[26]。汪笑侬自编自演的新戏,还有痛悼哀亡的《哭祖庙》《煤山恨》,揭露卖国求荣、讽刺投敌辱节、痛斥汉奸的《桃花扇》《献地图》《柳如是》《李香君》,对当政者无情嘲讽的《受禅台》《骂阎罗》《骂毛延寿》《骂王朗》,宣传爱国主义的《博浪椎》,匡扶道德、端正伦理的《马前泼水》《孝妇羹》,写波兰亡国事的《瓜种兰因》等。这些剧目,不仅扩大了京剧取材的视野,更使京剧从关注帝王将相走向关注国事民生。汪笑侬在京剧改良上的成就,当时便受到高度赞扬,被视为京剧改良的开山鼻祖。与此同时,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等也以演剧活动等方式从事京剧改良的实践。
在戏剧改良的舞台实践背景下,报刊上对如何改良的观点层出不穷,各执一词,综合起来,众人言论的焦点仍然集中在“破旧立新”上。
戏剧改良的对象为中国传统的戏曲,一般被称之为旧戏。理论家们对旧戏的腐朽落后、愚昧呆板进行大力批判,抨击其脱离现实、形式主义、娱乐至上。改良倡导者们认为,传统的戏曲在内容、形式、演员等诸方面都存在弊端,如梁启超曾批评旧戏“语怪”“诲淫”“诲盗”,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良。“破旧”的目的在于“立新”,至于如何“立新”,理论家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良措施,如强调禁演“淫剧”“寇盗神怪戏”,这几乎是当时所有思想家一致的想法。陈独秀在1904年《论戏曲》一文中,就提出“采用西法”“不唱神仙鬼怪的戏”“不唱淫戏”“除去富贵功名的俗套”“多排些开通民智的新戏唱起来”等具体的改良办法。1909年,王钟声在《天津大观新舞台谨启》一文中,也提出改良戏剧的办法:
同人为改良风俗起见,创办天津新舞台改良戏曲。……目下戏曲办法,约为二类:一为旧戏改良,以原有戏曲,去其污淫乱者,而存其忠孝节义者,务使妇人孺子皆能听受,更欲使人入吾馆者,能使发善良之观感。一为纯粹新戏,仿照西洋新派,以戏文演各种历史,并于舞台上点缀风景,务使节节得真,丝丝入理,使听者俨如躬逢其时,亲临其地,直似教育家之活动标本。[27]
健鹤《改良戏剧之计画》一文,首先对中国戏剧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日本的演剧活动为借鉴,从戏剧演员、戏剧作家、戏剧组织、戏剧脚本、戏剧革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改良戏剧计划。他说:
吾尝考日本剧部之组织,有事务所,有事务长,有评议员,与一国之政党无少异。其总部之统系则遥领于内政,故特别谓之皇室演剧部。而支部则分隶于各省,其以个人之耳目于社会上有所闻见,乃一泄其不平之鸣于说部闻。而欲著为脚本,以输入于公众之舞台者,由事务长鉴定其脚本后,经评议员之通过,始许将其书逐部开演,别给相当之价值,以酬其劳。言论之自由见于说部之讽世规俗,而为社会上欢迎者又如此。此国民之心性,所以畏俳谐之口实,甚于畏清议名教,而偷风因以日止也。我国今日谋演剧之改良,正宜悉探此计画,以组织一中国完全之剧部。惟我四百兆同胞所推戴者,乃异族之政府,似剧部之统系,不应遥领于现在之皇室,当于上海特设一戏剧总机关部,而于各直省各都会则分设支部,以隶属之。庶几上自大人先生,下至屠贩妇竖之属,得日日吸受新戏剧之真理,由目证善果、耳聆福音,置身于第二新世界极乐国而不目知耳。[28]
这是对“戏剧改良”较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在他看来,组织机构的建设是戏剧改良的一个重要部分。健鹤根据在日本的考察,构想出中国戏剧机构设置的理想模式,即以上海为中心,不受现在皇室的控制,成立“一中国完全之剧部”。健鹤的这种设想可以说是空前的,他敏锐地认识到戏剧只有与近代化的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全民的戏剧,真正实现改良。传统戏剧在近代转型过程中,有必要吸收外来优秀的文明制度和管理经验,使自身真正融入近代的发展。健鹤的构想,在整体性、系统性、深刻性上都要高出同辈人,但这种理想化的计划,即摆脱当时清政府的控制而建立一个独立经营机构,只能是一个充满热情的空想。
早在1906年3月17日《大公报》上,“津郡文豪”张蔚臣就发表了《论戏馆有伤风化》一文,针对当时戏剧界的弊端,提出了12 条改革大纲,要求社会上层决策者识时务,“设俱乐部、定专官”,促成中国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张蔚臣的纲领和健鹤的计划相同的是,都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健鹤几乎套用了西方的模式,张蔚臣的建议较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状态。二者的设想,虽让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清政府统治下,是得不到实施的。
戏剧改良组织的建立也有实例,如1917年,在教育部明令下,福建莆田勤学所拨款成立莆邑戏剧改良会[29],这是专门的戏剧改良机构,但实施效果似并不能为时人满意,如可诠论及改良效果时说:
改良戏剧,教育部著有明令,吾莆勤学所已拨捐款二百元津贴经费,经该掌班公推陈某主任积极进行。乃迄今数月之久,科白唱诨一仍其旧,荒淫悖谬,耳不忍闻,其坐享权利置通俗教育诸不理,可怪也。其伤风败俗遣社会以无穷之害,尤可罪也。
可诠呼吁,戏剧改良应:
凡有新编剧,须由本所鉴定方许试演,又于旧有戏出,何者属于淫乱,何者属于荒谬,一一指出,禁止演唱,其有抗不遵命者,即依法惩治,以维风化,以儆效尤,则于改良之法思过半矣。[30]
剧评家们大力地倡导戏剧改良理论,加快了戏剧改革的步伐,但在戏剧本身和时代要求的矛盾中,改良的具体实现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报刊上关于戏剧功能和戏剧改良理论的倡导,大大提高了戏剧的地位,使戏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在戏剧理论发展史上功劳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