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戏剧理论批评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第三节近代报刊戏剧理论批评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随着近代报业的发展,在上述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报刊戏剧理论批评于19世纪70年代产生。最早的一批报刊剧评为1872年至1874年之间《申报》刊载的两篇戏剧评论和《瀛寰琐纪》刊载的三篇戏剧文章,从这五篇文章中,可以大略考察剧评产生之初在形式、内容、作者等方面的特点。

首篇剧评当推1872年6月4日刊登于《申报》的《戏园琐谈》,为全面考察,列其全文如下:

洋泾浜戏园林立,其最著名者为丹桂茶园、金桂轩,皆京班也。金桂仅以杨月楼一人哄动时目,遂使车盖盈门,簪裾满座,几欲驾丹桂而上之;而丹桂之扮演则争能角胜,领异标新,务在与金桂相抗,盖势成晋楚,竟有狎主齐盟光景焉。近丹桂又新到都中名优,为老生、为武旦者数人。连日登场,容艺双绝;而歌喉之妙则如贯珠、如裂石,抑扬顿挫,淋漓尽致。盖自辇毂之外,固无能与之并驾齐驱者也。廿七日演《夺太仓》《忠节烈》等剧,摹写豪雄忠烈之概,真觉神采奕奕。金鼓声中,刀光飞舞,跳掷之技,神化无伦,而尤以《法门寺》客串之唱口为最妙。盖旦脚之扮宋氏女,老生之扮郿乌县者,皆极能用真实本领竭力献技,用相角斗;至扮刘司礼之脚色,则又仪观俊伟,类非常人,冠带场中真觉惟妙惟肖也。夫近时读曲者本少其人,谁则能为顾误之周郎哉!而惟此弦索、乱弹、二簧杂遝,则群乐往观,以为习于视听也云尔。至神情何以逼肖,音节何以恰和,则固耳目所共赏也。登场者其亦真善于揣摩乎?[50]

从形式上看,此篇戏剧批评文章全文仅有300 多字,篇幅较小,简明扼要,非常适合报纸的刊载。从内容上看,作者所评论的是当时沪上的红戏园金桂、丹桂,以及戏园中的演员情形,并结合当时所演的剧目;所评的内容非常具有时效性,剧目为最新上演,所评的戏园、演员皆是当时沪上最著名、轰动的典范。这种评论针对的是戏剧当下的状态,时效性和新闻性是其与中国传统戏剧理论批评最大的区别。再者,在评论方式上,作者的评论紧密结合舞台演出,重点评论了演员的演唱、做工、扮相等舞台表现方式,几乎丝毫不涉及剧本文辞、思想等方面。作者的评论直击关键,观点鲜明,没有任何铺垫、渲染,也没有过多的情节描述,任何的枝蔓都略尽,简捷明快,直接评论优劣得失,写作手法类似新闻评论。这篇最早发表的报刊剧评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戏剧理论批评的特点,对以后的近代报刊剧评具有引领作用。

紧接着《申报》在1872年6月7日的第二篇剧评中延续了首篇剧评的特点,剧评名为《戏馆琐谈》,篇幅较小,全文如下:

金桂、丹桂本齐名,乃近日观之则有微分优绌者,知音之人自能辨之也。金桂以跌打跳掷为专长,故彩衣绣裳未必新艳夺目,生旦唱口未必宛转尽致。惟前日夜演《翠华宫》,张贵妃唱之梆子腔,殊觉从容自在。《赵家楼》之杨月楼,神采俊拔,是为最出色。戏至《宝莲灯》《取荥阳》二出,全恃老生唱口,惜皆以喉中格格,未尽所长。至摹状飞檐走壁之奇,则身手跷捷,固为差强人意者也。丹桂园今又新到京都名优四人,争奇角胜,层出不穷。昨夜所演正戏若《雅观楼》之缠绵,《彩楼配》之秾艳,《黄鹤楼》之豪迈,弦索丁丁,极情尽态,是真不遗余力者。即《双沙河》之神情曲折,《朝金顶》之曼衍新奇,亦非庸手所能。满堂喝采,座客尽为流连,宜矣哉![51]

于上一篇比较,此篇时效性更强,将“昨夜所演正戏”立刻著成批评文字告之读者,几乎和新闻报道的迅速快捷相当。在内容上,这篇评论不仅仅着眼于戏剧演出中刀光飞舞,“跳掷”之技,还能深入体味戏剧的风格,用“缠绵”“秾艳”“豪迈”等词来形容,在评论的深刻性上又进了一步。

近代期刊上的首则戏剧理论批评文章则是糜月楼主发表于《瀛寰琐纪》的《燕市群芳小集》,小集中介绍京师名伶中:“上品三人;逸品先声二人,继起有待;丽品先声四人,继起六人;能品先声四人,继起四人;妙品先声四人,继起三人。”节录如下:

五长三绝领袖群芳者为上品:

岫云主人徐小香,字蝶仙,评曰:蝶仙如锦城弦管,汉官威仪。蓟树迟回阅古春,廿年前见玉精神。未须白发谈天宝,曾见名场几辈人。

紫阳主人朱莲芬,字水芝,评曰:水芝如缑岭吹笙,湘灵鼓瑟。斜阳芳树最相思,蕉萃芙蓉江上枝。献赋即今犹被放,人生难得杜门时。

景和主人梅巧玲,字慧仙,评曰:慧仙如香熏百合,霞吐九光。故人天末去匆匆,留与当筵唱恼公。歌板酒旗无恙在,水晶帘外晚霞红。

……[52]

这则文章与上两则又有很大不同,它用七言诗的形式,吟咏伶人,用“小集”冠名,行文极为雅致,从形式到内容,都和传统的戏剧理论批评没有很大区别。接下来的两篇《笔谈剧本·自序》和《观剧杂咏》,前者为序跋,后者为诗歌,也基本上延续了中国传统的戏剧理论批评样式。

从以上可以看出,期刊剧评在产生之初,仍然是延续中国传统戏剧理论批评的道路,但报纸剧评则不然,其一露面即表现出现代理论批评的倾向。在此后的报刊剧评发展中,报载“剧评”代表的戏剧批评新样式于民国前后开始繁荣,以强大的优势占据了此后报刊戏剧理论批评的主体。同时,期刊剧评也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杂糅了报载剧评的批评样式,风格逐渐趋向现代。自1872年报刊剧评产生至1919年,报刊剧评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