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唐诗,人们首先想到的名字多半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而说宋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第一个想到苏东坡,那么第二个名字往往就是李清照了。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绝对名副其实。

明朝的状元才子,写过“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杨慎评价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秦七”指秦观,“黄九”指黄庭坚,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明末清初词人沈谦则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诗言志,词抒情,所以婉约才谓之当行本色。词中至婉约悠扬者,沈谦以为创始人李白,扛鼎者李煜,加上中流砥柱李清照,堪称三杰。

清朝王士祯干脆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词分婉约与豪放两大门派,王士祯分别以李清照和辛弃疾为掌门人;而婉约又是当行本色,且李清照时跨南北两宋,学集众人之长,比之创始者李白、韦庄、温庭筠等远为成熟,而较之李煜、柳永、“二晏”亦更阔大。如此推论,岂非词中第一人乎?

而李清照又是怎样看待词之宗派的呢?

她著有《词论》一文,以为南唐词作“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柳永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等“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于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大咖,“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王安石、曾巩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二,“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何也?

这是因为词“别是一家”,与诗并不相同。“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格律诗只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但是词,却以不同词牌有不同规矩,有押平声韵的,也有押仄声韵的,还有明确规定了上声还是去声,或是必押入声韵的;又或是平仄互换,每两句一换韵的。

对诗来说,上、去、入都是仄声;但对词来说,有时候“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李清照举出的合格词人有晏幾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却又说:“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看来,别人将她与秦七、黄九并列以为抬举,易安居士还不乐意呢!

李清照无疑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也不乏豪迈之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类的诗作不必说了,词作中也有一首堪比苏、辛的《渔家傲》,俊逸潇洒,气势磅礴,不知跌碎了多少白须青袍的眼镜。

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名“记梦”,开篇先营造梦境氛围,昊天渺茫,云雾弥漫,星移斗转,银河里千帆竞渡,好一个阔大堂皇的所在。

原来是梦魂来到了九霄云外的天庭宝殿,天帝善意相问:你打算去哪里啊?

诗心茫然,亦不知自己身在何地,将去何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漂泊寻觅了这么久,如今年将老迈,一事无成,不过是写了几首清词新曲而已,空有惊人语句,又能以何为归?

此时风高鹏举,求那风且莫消停,不如将我吹送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之所在吧。

自从赵明诚于建炎三年(1129)病逝,李清照辗转流徙,痛病交加,每多哀音。然而这首词中却似乎心情不错,意气飞扬,是她南渡之后难得的轻快之曲。

那她的好心情从何而来呢?这要从时代背景说起:

赵构登基后,没过上一天他老爹宋徽宗那声色犬马、挥金如土的皇帝日子,倒是一大半时间都在逃跑。从扬州到杭州,从越州(今浙江绍兴)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再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温州(今属浙江)。直到建炎四年(1130)夏,岳飞在牛头山打了胜仗,收复建康,金兵撤离江南,一路逃回越州的赵构才终于停下脚步喘了口气儿,一高兴,就把越州改名“绍兴”,并把次年定为绍兴元年了。之后,又将临安(今浙江杭州)定为南宋的行在所。

李清照的这首词,就作于这段时间,而“九万里风鹏正举”,明里采用庄子《逍遥游》“鹏抟九天”的典故,暗里则可能便是指大英雄岳飞的字“鹏举”。

如此,结尾的一声断喝“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便成了深深的祈望:盼岳将军莫停攻势,乘胜追击,一往无前,快些把山东蓬莱乃至所有北宋国土都收复吧!

李清照曾有作赋云:“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向往花木兰的从军征战,只可惜年已老矣,只望能随着将士们渡过淮水,重还北国。

只可惜,那位本能带领自己渡淮返家的鹏举将军,被她自己的表姐夫秦桧害死了。李清照,到死也未能再回到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