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这次赋闲,便一直大隐隐于市地闲居到老了,只有七十八岁那年曾经奉诏编修国史,又做了一年不用上朝请安的朝官,便以宝章阁待制之职致仕了,正是:“平生诗句传天下,白首还家自灌园。”

晚年的陆放翁,念念不忘的有三件事:爱国,爱唐婉,爱梅花。

人越到老年,从前的记忆就会越清晰。他觉得这辈子似乎就只爱过一个女人,虽然她已经不在了,可是沈园的断壁,自己的诗句,会让她永远鲜艳。

还有梅花。陶渊明独爱菊,唐人甚爱牡丹,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陆游,却是与宋初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一样,独爱梅花,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词,曾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痴心句子。

他且在梦里将唐婉与梅花合二为一,接连写下两首《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这使我不禁怀疑,难道梅花是唐婉的又一象征吗?

陆游最著名的咏梅作品莫过于下面这首词: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无疑是咏梅词的巅峰之作,尤其在领袖赋和后,就更加为近人所熟知。

近代唐圭璋评得最好:“此首咏梅,取神不取貌,梅之高格劲节,皆能显志。起言梅花开之处,驿外断桥,不在乎玉堂金屋;寂寞自开,不同乎浮花浪蕊。次言梅开之时,又是黄昏,又是风雨交加,梅之遭遇如此,故惟有独自生愁耳。下片,说明不与群芳争春之意;‘零落’两句,更揭出梅之真性,深刻无匹,咏梅即以自喻,与东坡咏鸿同意。东坡、放翁,固皆忠忱郁勃,念念不忘君国之人也。”

这段话写出了陆游心中最重要的那件事:不忘君国,一心北伐。“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不能生见中原收复,当真死不瞑目。

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就是在蜀时为期八个月的军旅生活,时时刻刻都盼望着大军北伐的消息,盼望着有机会重上沙场,为国捐躯。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欣喜若狂。然而因为史弥远政变,韩侂胄被杀,连脑袋都被人割了当成礼物送给金国。宋金签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悲痛万分,老泪纵横。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岁月越深,恢复中原也就越无望。

嘉定二年(1209)入冬后,陆游病重,卧床不起。临近年关,他留下绝笔诗《示儿》,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悲哀的是,他的子孙们也终究未能看到王师北伐中原兴复的日子,却等来了南宋的最后灭亡。

宋祥兴二年(1279)崖山之战,陆游的孙子陆元廷闻讯后忧愤而死,曾孙陆传义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在崖山兵败时宁死不降,投海殉国。

最后,让我酌蠡水于海,从陆游诗作中撷取四句,以集句诗来告祭放翁吧:

塞上长城空自许,(《书愤五首·其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国仇未报壮士老,(《长歌行》

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