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说到姜夔,必然绕不过这曲《扬州慢》。
南宋词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婉约词以姜白石为宗。清代刘熙载评:“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可谓中肯。
然而才子亦不能遗世独立,家国危难,又怎么可能满眼只见香雪梅花?这首《扬州慢》,便是姜白石咏时伤世之作。
从词中显而易见,姜夔绝对是杜牧的“死忠粉”,对杜牧所有关于扬州的诗倒背如流,词中“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冷月无声”,全是杜牧给他的灵感。
可想而知,姜夔少年时代读着杜牧的诗,是对扬州充满了憧憬的。然而当他来到这座“淮左名都”的梦中之城时,经过金主完颜亮血洗过的扬州,再也不是小杜笔下的春风十里了。
彼时正值宋淳熙三年(1176)冬至,扬州城“荠麦青青”,“清角吹寒”,行人稀少,宛若空城。倘若杜牧重游,大约也是会心惊泣下的吧?
说来也令人感慨,姜夔和柳永堪称是南北两宋最擅度曲的两位词人了,当年柳永一曲《望海潮》,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盛景引来了完颜亮麾军南下,于是姜夔就只能看到如今“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扬州了。
这个“厌”字,用得当真是好,写尽了百姓的反战情绪,堪比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曲《扬州慢》令姜夔在南宋词坛大放异彩,是年,这位才子刚满二十二岁,和辛弃疾率骑归宋同样的年纪。
序言中的“千岩老人”,指的是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福建人。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周平王东迁,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因悲悯周室颠覆,彷徨不忍去,遂作歌曰: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从此,《黍离》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故国之思的代表作。姜夔这曲《扬州慢》,表达的正是怀土厌战之情,故而萧德藻称其“有《黍离》之悲”,赞其沉郁。
萧德藻曾为湖州乌程令,爱其山水俊美,遂举家移居,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他与杨万里以诗订交,光宗朝时,杨万里以帝师得重用,曾举荐萧德藻,然而萧德藻一心归隐,拒绝了。宋末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说道:“如果萧不早死,即杨万里犹出其下。”虽未必确切,但亦可知萧在南宋诗坛的地位。
萧德藻的代表诗作,恰恰也是一首梅花诗,看来宋代诗人真的是独宠梅花:
古 梅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姜夔的父亲姜噩与萧德藻是同科进士。姜夔十四岁丧父,依靠姐姐生活,贫困潦倒,又科举落第,遂以故人之子身份谒见萧伯父。
萧德藻对他的文才十分器重,说:“学诗数十年,始得一友。”做主把侄女嫁给了他。
这是在效仿孔子:“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反复诵读《诗经》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欣赏其人,且评价他“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就把侄女嫁给了他。
萧德藻认定姜夔有才“不废”,但是自己归隐太久,已经没有办法帮他举荐得官了。想着当年杨万里曾举荐自己做广西提点,自是热心且有门路的,就把姜夔介绍给了杨万里。
杨万里亦对姜夔赞誉有加,且赠诗曰:“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意思是说尤袤、萧德藻、范成大、陆游之后,还有谁能承继南宋诗坛领袖的位置呢?这是把“中兴四大诗人”中的自己剔除,换成了萧德藻,以示谦虚;同时又说四诗人之后,姜夔将独霸天下,夸得十分起劲。
但是夸归夸,杨万里也未能对姜夔的仕途施以实际援手,只是一封介绍信,又将他推给了范成大。
范成大倒是真大气,又是送钱又是送年货还送了个美女,但是不知为什么,也仍然没能为姜夔谋得一官半职。
从淳熙元年(1174)至淳熙十年(1183)间,姜夔四次回乡参加科举,却屡试不第,名落孙山,当真伤心至极。
杜牧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姜夔却是“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他对仕途也是绝望了,绍熙元年(1190)开始,正式卜居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自号“白石道人”。
绍熙四年(1193),姜夔在杭州结识了中兴名将张俊后裔张鉴。张鉴家境豪富,对姜夔的才华很是欣赏,自愿出资为姜夔买官,但是姜夔拒绝了。
他半辈子都在跑官,此时机会就在眼前倒退缩了。因为不论是科举入仕还是举荐为官凭的都是实力,因为走门路托人举荐也是要有资格的,靠的是真才实学,说出去不丢人。然而买官却让人瞧不起,一旦做过就永远翻不了身了。
于是姜夔婉言谢绝了张鉴的好意,但并不拒绝张鉴的资助,随即举家移居西湖之滨,依傍张鉴而居,“十年相处,情甚骨肉”。
张鉴是姜夔自萧德藻之后最主要的靠山,但是嘉泰二年(1202)张鉴过世,姜夔失了依傍,生活便再次陷入困顿。他终究不能像自己诗中写的那样“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只得再次过上投亲靠友的生活。
嘉定十四年(1221),姜夔因中风卒于西湖,终年六十八岁。因贫不能殡,靠朋友吴潜等人资助,落葬于钱塘门外的西马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