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南宋末年的政治,便不能不说到贾似道这个罪恶滔天的大奸臣。

《宋史·奸臣传》共四卷,列举了二十一个奸臣,其中十一人当过宰相或副相,包括蔡确、吕惠卿、章惇、曾布、蔡京、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万俟、丁大全、贾似道。

作为南宋最后一个奸相,史书上对贾似道的形容乃是“少年落魄,好为游博,不事操行”,就是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儿。他最大的本事是斗蟋蟀,还撸起袖子拿起笔,写了一本《促织经》,夺了个“世界第一”——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

就是这么个混混儿,却仗着姐姐被选入宫做了理宗的贵妃,依靠裙带关系这种最令人不齿的捷径,扶摇直上,竟然一路做到了宰相之位。换言之,这就是个宋朝版的杨国忠。

被奸臣史弥远拥立的宋理宗赵昀如蝙蝠般有着先天的向黑性,总能从人群中找到最奸最恶的那个人做自己的知己,也不知是怎么千挑万拣才能选出贾似道这个大奸人做宰相的,还要倚若股肱。

赵昀是理学的大恩人,却是宋朝的大罪人。他在死人里最喜欢朱熹,活人里最喜欢贾似道。朱熹主张什么,太学就教什么;贾似道说什么,赵昀就信什么。

1258年,理宗令贾似道领兵,驰援鄂州。贾似道不思抵抗,一边忙着从军费里中饱私囊,一边想着派使者与蒙古议和。

1259年七月,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一战中死于城下,忽必烈急于回国夺位,遂匆匆与贾似道签订和约,撤兵回都。

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多年来东征西战,灭国四十,这差不多是第一次撤军,而且还是抬着大汗的灵柩。

南宋军队如果能趁此良机全力反击,未必不能掀翻这座压在头顶上的大山。然而贾似道无心作战,忙着向朝廷夸功,隐瞒真相,只说是自己打退了蒙古军,还命人写书为自己立传扬威。

宋理宗完全被蒙在鼓里,只当贾似道是天降良帅,赐以卫国公与少师,令朝中文武百官恭迎凯旋。之后,贾似道专权得势,作威作福,凡有与其对立者,或杀或免,真正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度宗朝,而且愈演愈烈。

南宋自开朝以来,皇帝子嗣就是一个大问题,到了南宋末年,更是天亡我朝,每况愈下。宁宗赵扩无子,史弥远矫诏立赵昀为帝;如今理宗赵昀同样身后无子,只得在宗室中寻找晚辈收养为太子。

理宗先天强大的向黑性发作,他选择了有宋以来最昏庸的皇帝赵禥(qí)。

1264年,赵禥登基,史称宋度宗。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他比宋理宗更喜欢“蟋蟀宰相”贾似道,也更推崇朱熹理学,大量录用朱熹的后人为官,理学门徒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半数职位。

昏君要么不理政务,要么独断专行。这两条赵禥都发挥得登峰造极,他无视祖宗法例,几次绕过二府私发“内批”。监察御史上书反对:“政事由中书则治,不由中书则乱,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赵禥恼了,当皇上不能随心所欲,发个诏令都要听宰相的,那就别怪本皇上偏宠权臣。遂将军国大权完全交给贾似道执掌,甚至听凭他袖揣蟋蟀上朝也不加呵斥。

在蟋蟀的嘶吟与炮火的轰鸣中,锦绣江南被这对昏君佞臣折腾得暗无天日。

1267年至1273年,襄阳被围,边关告急文书一日三传。贾似道置军国大事于不顾,只管纵情声色犬马,“日坐葛岭,起楼台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唯故博徒日至纵博,人无敢窥其第者”。

蒙古军统帅阿术封锁汉水,切断襄阳、樊城之间的联系,使樊城成为孤城,在围城六年之后樊城终于破城。守将范天顺仰天长叹:“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在守地自尽。襄阳弹尽粮绝,举城投降。南宋门户大开。

于此期间,贾似道对于襄樊之困非但不救,还向度宗封锁消息,不许大臣报告战况,否则贬杀。当度宗偶尔问起时,贾似道谎称敌军已退,还反问陛下从何得知。度宗说是无意中听到一个小宫女讲起的,贾似道就偷偷害死了那个宫女,弄得宫中人人自危,再不敢言及战事。

贾似道报喜不报忧,宋度宗便乐得高枕无忧,享乐终日。

宋度宗在位十年,一味贪淫纵欲,最终于1274年把自己溺毙在酒色之中。贾似道扶持四岁的赵㬎(xiǎn)为帝,史称宋恭帝。由谢太皇太后、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实际上,军国大权仍然掌握在贾似道手中。

南宋朝廷似乎忘记了当年老祖宗赵匡胤之所以发动陈桥兵变,正是因为周室“主少国疑”,为君大忌。

这种幼主登基、太后垂帘的情形若是发生在太平盛世,也还有机会借助良臣辅政,等待小皇帝慢慢成长;然而对于强敌在外、奸臣当道的危厦之国,却无疑是一道催命符。

襄樊失陷,是宋元战争以来宋军最大的失利,通向长江中下游的管钥已被掌握在元人手中,宋元之间的抗衡局面被打破,宋朝明显处于下风。

当此危局,却扶幼主登基,奸臣当道,南宋简直不亡都不行。

果然,此时已经在蒙古站稳了脚跟、建国号为大元的忽必烈听说幼主登基,立即招来大将伯颜。他可不会像南宋君臣那样坐失良机,毫不犹豫地正式对南宋发动了全面进攻。

贾似道根本无心作战。1275年,他在朝臣压力下领兵至安徽芜湖,但是听说元军来袭时,竟然带着几个亲信乘小船不战而逃。被抛弃的十三万宋兵群龙无首,溃不成军,死伤不计其数。

天下舆论大哗,朝廷内外坚决要求处死贾似道以谢天下,谢太皇太后只得将其贬往广东。贾似道唱着哀歌走在押解道上,行至漳州时,为县尉郑虎臣杀死在木棉庵。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这是贾似道写在《促织经》序言里的歌儿(出自南北朝谢庄《月赋》),此时恰好做了他的葬歌。

后来,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还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立碑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

奸臣被正法自是大快人心,但他实在活得太长了,到此时,疲弱不堪千疮百孔的南宋已经回天乏力了。

贾似道是个不折不扣的奸相,元明传奇故事中,常常将其作为反面人物敷衍故事。明传奇《红梅记》,就写了一个被贾似道抢来做妾的女子李慧娘死后化为厉鬼为自己申冤的故事:

襄樊告急,贾似道却只顾带领众姬妾西湖游船,置酒赏春。李慧娘因为对着岸上经过的青衫秀才赞了一声“美哉少年”,便被贾似道残忍杀害。慧娘做鬼后不忘前情,前往红梅阁救出秀才,怒斥贾似道。

自明以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京剧、越剧、川剧等多种版本,反复上演,深受观众喜爱。

我也曾以此为底本改编秦腔剧《再续红梅缘》,其中有一段秀才痛斥贾似道贻误战机的唱词,与读者分享:

边陲处处起兵戈,相府夜夜奏笙歌。

可怜战士无衣食,碧血黄沙阵前折。

若问粮饷何处去?盛筵无歇舞婆娑。

金銮宝殿纵连云,不及那、半闲堂上乐事多。

醉醺醺面红耳热,乱纷纷轻拍低和。

香馥馥环肥燕瘦,娇滴滴翠裳红罗。

才下了绿杨阴里秋千架,又揭开红绡帐底鸳鸯窝。

国事哪及家事美?平章今夜娶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