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四库全书总目》中评价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而且画入神品,即其文章也揖让于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

他一生最为人称道的是书画风流,文采俊逸,冠绝当世,为元代第一;而最为人诟病的,也就是这个“元代第一”。因为他明明是南宋遗民,而且是正经的皇室嫡系,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系,原籍开封,后因祖上赐第湖州,遂成了湖州吴兴(今浙江吴兴)人。

宋朝皇族,赵氏子弟,却改节仕元,堪称贰臣逆子,人品气节自是大打折扣,为君子士大夫所不齿。

而我所以在讲述了大量的爱国将士词文之后,竟对这位“墙头草”单文撰述,倒并非因为他是著名的书画家,而是因为他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夫人——管道昇。

所以,正如同魏夫人之于曾布,爱屋及乌,我也因为管道昇而单给了赵孟頫这篇笔墨。遂在徐君宝妻这位无名烈女的后面,再附一段有名有姓的才女文章。

赵孟頫虽是皇亲,却并非显贵,且是庶出之子。十二岁丧父,家境颇为拮据,生母丘夫人在饱尝冷暖炎凉后,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这个儿子的身上,激励他发愤读书,再困窘也少不了为儿子延请名师的束脩。

赵孟頫自幼聪敏过人,“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很小就有神童之名。十四岁,因父荫补官,真个少年英才,前途无量。“未弱冠,出语已惊其里中儒先,稍长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赵雪松全集·序》)

也就是说,赵孟頫不到二十岁已经闻名遐迩,粉丝众多,人们争相上门,以求其片纸只字为荣。

求字,自然是因为他不仅诗写得好,书法更佳。

这人确实是个天生的才子。

赵孟頫二十六岁那年,宋朝灭亡。身为南宋遗民而且是皇室宗亲,赵家母子似乎并没有多少感伤,从善如流与时俱进地接受了现实。赵母还告诫儿子说:“天下既定,朝廷必偃武修文,汝非多读书,何以自异齐民?”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如今帝王不再姓赵,那也没什么,只要有人识货,卖给元朝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如果说赵孟頫心中对于南宋全无感念,则是不公平的。他曾祭拜岳飞墓,并题有七律一首:

岳鄂王墓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首联点题,以离离墓草写出时间,不只是当下季节乃在秋天,更是怀念岳飞已经仙逝多少春秋,以至墓草离离,悲思无极。

颔联以南北君民做对比,谴责南宋当局苟安享乐、不思复国,感念中原父老忍受煎熬,遥望南师之情。

颈联哀叹英雄已死,终至天下中分,难以支持,竟被元朝吞没。

尾联则悲愤地发出呼声,说不堪面对西湖美景,因为湖边有岳飞墓,让他感怀今昔,再看这江山水色,尽是悲伤。

诗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是赵孟頫对南宋皇室的痛惜与不满溢于纸上。

宋灭亡后,赵孟頫有过多次仕元机会,但是不知是出于廉耻的考虑,还是对条件不满,加之母丧守制,总之蛰伏了数年。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十一月,元世祖忽必烈派遣诸臣“搜访遗逸于江南”,擢选民间有名望的高才逸士以壮门面,粉饰太平,赵孟頫方抓住机会,成为被召二十四人中的“首选”。

这一年,赵孟頫三十三岁,年华正好,踌躇满志。这在他的《初至都下即事》一诗中尽显无遗:

海上春深柳色浓,蓬莱宫阙五云中。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

从这首绝句中可见,赵孟頫对于能够受诏入京是非常兴奋的,大有一展宏图扬眉吐气的意味,“今日钧天一梦同”更是充满颂圣之意。

初至京都的赵孟頫受到了忽必烈的亲切接见,不禁大受鼓舞,恨不能尽平生所学以报知遇之恩。为世祖草诏,挥笔立就;参与论钞法,高见迭出,同时展露了他在艺术和经济上的才华。

而且,他在进京的第三年,官授兵部郎中,迎娶了志同道合的娇妻管道昇,真正是双喜盈门。

管道昇,约出生于1262年,关于其祖籍,有说是浙江茅山,也有说是浙江吴兴。赵孟頫同乡,也是个著名的才女,“翰墨辞章,不学而能”。

但是管道昇嫁给赵孟頫却不是在吴兴老家,而是在1288年双方进京之后。大概是老乡见老乡的缘故,很快就议了亲。

这一年,管道昇约二十七岁。对于宋代女性来说,无疑是位“斗战胜佛”级别的资深剩女了。所以也有说法管道昇出生于1271年,十八岁出嫁,这就合理得多了。

不过这样的话,两人的年龄就相差了十七岁之多,有点悬殊。而且赵孟頫为何如此晚婚,也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