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张炎被称为“开到荼䕷花事了”的南宋最后一位词人,通常词书中讲到张炎,也就到了该书结篇的时候了。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浙江杭州人,祖籍甘肃。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为抗金名将张俊六世孙,贵族后裔,世代书香。
张炎的前半生遂心如意,是众星捧月的浊世翩翩佳公子。然而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其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尽被抄没。张炎从此流落江湖,贫难自给。
那一年,张炎二十九岁,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不再是贵族王孙,而成了亡家之客,漫游吴越,落魄而终。有词集《山中白云词》传世,并著有《词源》两卷,对后代词论影响极大。
张炎在《词源》中提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并以姜夔与吴文英为例进行比较:“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
考虑到张炎创作的时代,是元朝统一中国,并使其统治逐渐稳固下来的时代。面对国破家亡,南宋遗民或者反抗而死,或者顺从苟活,更多的人尤其是文人,则是既不愿顺从也无力抵抗,唯有选择隐世独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追求人格独立,带有以隐居来殉道的意味。
所以“清空”,也就带有了释道的意味,以禅逃世。王国维以“玉老田荒”来形容张炎的词,可谓真切。
王国维是喜欢从词人自己的作品中摘取经典词句来形容其风格的,这四字也不例外,语出张炎词《祝英台近·与周草窗话旧》。
祝英台近·与周草窗话旧
水痕深,花信足,寂寞汉南树。转首青阴,芳事顿如许。不知多少消魂,夜来风雨。犹梦到、断红流处。 最无据。长年息影空山,愁入庾郎句。玉老田荒,心事已迟暮。几回听得啼鹃,不如归去。终不似、旧时鹦鹉。
从这首词可见,张炎词属于婉约一派。
这是一首遗民词,写于宋亡之后,张炎以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啼声,与鹦鹉擅学人语的特性,来婉转表达自己思念家乡,却又不愿寄人篱下、学舌谄媚的矛盾心态,蕴藉含蓄而委婉风流。
借鸟儿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张炎的特长。
“宋末四大词人”都擅长咏物,张炎也不例外。他最著名的咏物词是一首《解连环·孤雁》。虽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传唱千古,然而在宋末词坛中,公认的咏雁绝唱却数张炎,甚至他还因此得了一个“张孤雁”的雅号。
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开篇“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直接点明这是一只离群孤雁,徘徊于楚江夜空,寒塘顾影,只见一片草枯沙净,江水无涯,一直伸向遥远天边,渺茫不可见。
显然这只孤雁不可能在夜晚飞过苍茫楚江,那就会离雁群越来越远。辽阔的楚江,苍茫的暮色,离群孤雁,枯草寒塘,塑造了一种黯淡、空旷、寂寥、肃杀的意味,孤雁的处境,着实令人凄恻不已。
大雁飞行时会排成“人”字,而词中因为写的是孤雁,自然无法排成字形,故曰“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堪称奇思异想,神来之笔。
“残毡拥雪”用的是苏武故事,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同时表达心意:我虽失群,千里相知,想来你们必也都寒节自守,彼此遥望。
以此可见,这显然是一首遗民词,借咏雁道出遗民心态。
因此下阕便以人喻雁,直抒胸臆:谁会怜我客途飘零,时光荏苒?如同闭居长门宫的阿娇皇后,唯借锦筝弹出心中幽怨。遥想友伴此时栖宿芦花丛中,是否正惦念着我会赶在春天时,沿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望在北方他日相见。
抱着这样的重逢愿望,虽则画檐下双燕归来,笑我形单影只,我亦无怨。
在这首词中,作者糅咏雁、怀人、自怜为一体,全词紧扣一个“孤”字展开,烘托渲染,层层递进。词咏孤雁,却借此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恨,漂泊之苦,凄婉动人。
国破家亡,亲离友散,孤身一人,满目凄凉。作者如是,孰不如是?
但纵然如是,我亦不愿做归附元朝的“双燕”,寄人篱下,以博主人一笑。这最后一句,借双燕对比,表现出孤雁的清高决绝,表达了作者不愿事奉新朝的心迹,词风顿然变凄凉幽怨而为冷峻峭拔,全词的格调也得到了升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琼瑶有一首《雁儿在林梢》唱遍全国:“雁儿在林梢,眼前白云飘。衔云衔不住,筑巢筑不了。雁儿在林梢,月光林中照。喜鹊与黄莺,都已睡着了。那雁儿不想飞,雁儿不想飞,白云深处多寂寥。”
这首流行歌曲同样用了对比手法,以熟睡的莺鹊作比,烘托孤雁无巢可驻,奔飞终日,徙倚林梢的凄凉漂泊。这同张炎将孤雁与双燕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因为没了宋亡的大背景,便只剩下小情小调,终不能相提并论。
渺渺天地一孤雁,徘徊寒塘,顾影自怜,欲下不能。这种孤栖自爱、犹豫迟疑的态度,正是宋遗民的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国破家亡的宋末元初,哪个流离失所的南宋遗民,不是如同失群孤雁般彷徨哀唳呢?
或许这便是孤雁词打动人心之处吧,它替所有宋人叫破了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