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为人刚直,素有清名。淳熙十二年(1185)东宫缺少讲学,孝宗亲自提拔杨万里为太子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而奔走庆贺,太子也对他很敬重。

有一次宰相王淮问他:“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很具远瞻性地回答:“十二世纪最缺乏的是人才。”王淮又问:“以您之见,以为哪些才是人才呢?”杨万里便推荐了朱熹等数十人,后来一一得到重用。

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驾崩,孝宗不愧这个“孝”字,竟想依照臣子惯例三年守丧,让太子赵惇监国。

这其实也是符合儒家精神的。《论语·宪问》中说,子张问孔子:“《尚书》记载,‘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该怎么理解?”孔子说:“岂止是殷高宗呢?古人都是这样的。先君死了,君主三年不问政事,大臣各司其职,听从宰相领导。”

国家机器真正上了轨道,每个齿轮都能运转自如,那个最高领导谋不谋事都不重要了,是宰相领导还是太子监国,都可以照样运转。

孝宗朝虽然偏安江南,却是南宋发展最好的时期,加上孝宗至孝,会有这种想法也不稀奇。并且,将国政交给太子监理而非正式传位,也便于考察太子的治国能力,倒也不算坏事。

倘若当时真这样做了,也许就不会发生后来赵惇正式即位后日渐昏聩,在位仅五年就被太后强行废掉的惨祸了。

不过皇帝居丧三年毕竟是大事,群臣俱上书力谏。杨万里也在私下叮嘱赵惇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太子贸然答应,倘或他日帝心生疑,怪责太子觊觎帝位,父子生隙,悔之莫及。与其将来出事不能转圜,不如干脆辞谢不居位。愿殿下再三推辞,且莫居位。”太子果然听从。

然而在讨论配享高宗的大臣名单时,杨万里为了争取张浚得此殊荣,与翰林学士洪迈争执不下,遂指斥洪迈专辄独断,无异于“指鹿为马”。

他骂得痛快,却忘了忌讳,打老鼠伤玉瓶儿,把当今皇上也一起骂进去了。这典故说的是秦二世时,宰相赵高位高权重,一手遮天。有一天他为了测试群臣对自己的依附态度,故意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胡亥出行,胡亥问他:“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陛下看错了,这是一匹马。”

秦二世诧异:“明明是鹿呀。”赵高说:“陛下要是不信,可以问一问群臣。”说着转向众臣:“明明我乘的是一匹马,陛下却偏说是头鹿。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啊?”

众臣惧怕赵高权势,有的沉默不语,有的故意迎合说是马,只有少数人说是鹿。在这种情况下,胡亥也不敢再坚持看法,只好承认赵高乘的是马。

在这个故事里,赵高固然可恶,胡亥却也是软弱无能之至。而且秦二世而亡,为君主大忌,杨万里这个典故引用得可说极为不当。因此孝宗怫然不悦:“洪卿若是指鹿为马,又将我视为何种君主?”遂将杨万里贬职。

杨万里一生以张浚为师,也因为张浚始得世人瞩目,如今又因为张浚而贬官。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洪迈,便是替辛弃疾新宅落成写《稼轩记》的那位。

淳熙十六年(1189),宋孝宗禅位,赵惇即位,史称宋光宗。然而登基没多久就得了精神病。

彼时杨万里官拜秘书监,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愧于没把学生教好,不久便主动请辞,挂冠还乡,从此隐居乡中十五年,再未出仕。

杨万里一生诗作两万多首,传世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语言风格浅近明白、清新自然,被称为“诚斋体”,最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其中多首选入中小学生课本或辅助教材:

小 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以诗成名,其词作又是另一种风格,擅以口语入词,情趣盎然。且看一首咏月之作: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