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元好问的人生,让人想起争议极大的五代儒士冯道。冯道在唐灭后先后仕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还曾向辽太宗称臣,并始终担任将相之位,堪称“五朝不倒翁”。
所以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走向两极,欧阳修、司马光等认为他不知廉耻,“奸臣之尤”;而王安石、苏东坡却认为他是现世菩萨,济世渡人。
对于两朝为臣的人我们称之为“贰臣”,而冯道已经到了“五臣”的地步了,“贰”得登峰造极,可是为什么还会有人盛赞其大贤大儒呢?
就因为他坚持儒家根本,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承,曾主持国子监对“九经”进行刻版印刷,促成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的一大创举,对于文化典籍的保存与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从这点上来说,元好问在仕途上不如冯道走得远,在宣扬儒治上的苦心孤诣却一点也不弱于冯道,也就更加无可厚非了。
元好问善作诗、文、词、曲,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传世。据传其诗存一千三百八十余首,其“丧乱诗”尤为著名,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词留作三百七十七首,为金代一朝之冠;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他甚至还模仿洪迈《夷坚志》的笔法,写了志怪短篇小说集《续夷坚志》,共四卷二百零二篇。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礼记·中庸》)《续夷坚志》虽为志怪小说,却生动记叙了金末元初中原陆沉的社会现状,对于宋、金、蒙古三方交战的情况和当时宗教世俗化的反映,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元好问亲历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史迹的保存,编撰了《壬辰杂编》,积累了百余万字的金朝君臣言行录;且将金国已故君臣的诗词搜集整理,抱着“以诗存史”的宗旨,编成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
这些资料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乃至明朝修元史,都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素材。学界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而元好问的这种国亡修史的做法,也多为后人所仿效。
这样的全才伟人,确实值得后人敬赞一声“赋到沧桑句便工”。
同时,元好问也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十首》继承杜甫“以诗论诗”的风范,概括了汉朝以来的各种诗歌风格与重要诗人,不仅点评准确而且文采斐然,对后世诗歌研究影响极大。
且略举数首:
四·陶渊明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八·陈子昂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十二·李商隐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三十·自况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中州集》的书名,写满了不甘心。
山西是古代意义上的中国,然而如今沦为金国之属,已经不再是汉文化正统。元好问是金人,可也是念着四书五经长大的呀,哪肯承认自己所学的不是正宗的学问。因此强调“中州”二字,也就是为了争一个正朔的位置,颇有点大户人家争嫡庶的意义。
正如宋无在《续夷坚志》跋中所记:
遗山,中原人。使生宋熙、丰间,与苏、黄诸人同时,当大有声。不幸出完颜有国日。虽偏方以文饰戎事,用科举选人,惜又在贞祐前后,不得掌其笺牒文柄,故闲居著述。
子虚先生认为,如果元好问得与苏东坡、黄庭坚同时期生,那时山西还是明公正道的宋朝,以遗山之才,必卓然世间。不幸的是,他偏偏生长于完颜帝统治北方期间。虽然金国为了粉饰太平,也学习宋朝之科举选人,但是眼光太差,又逢乱世,以致元好问不得重用,未能执掌文柄,只落得闲居著述。
这份遗憾和我一模一样嘛,简单说就是:这样的人才,怎么能不是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