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神雕侠侣》里面有位赤练仙子李莫愁,每次出场亮相,总是手执拂尘,衣袂飘飘,歌声凄楚,唱着这首《摸鱼儿》。她终生苦苦执着于“情为何物”,在情人离去后仍执念于此,不能自拔,为情所困,走火入魔,最终害人害己,葬身火海。

那真是爱的炼狱,她在炼狱之火中犹自纵声高歌:“问世间,情为何物?”焚身以火,完成了“生死相许”的终极誓愿。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首词,怔忡良久,几欲泪下。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脑中都反复徘徊着这句千古之问:情为何物?

元好问,真个问得好!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他生存的时代,宋、金、蒙古、西夏并立。元好问是金国人,是这一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年轻时初识元好问,颇遗憾他不是大宋子民,先属金民,后归蒙古,从头至尾都算不得宋人。

后来更是了解到,其实元好问从根儿上就不是汉人,其祖上乃是鲜卑拓跋氏。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下诏改姓为元,自名元宏,其他庶族则仍为拓跋氏。所以元姓,就成了北魏贵族的标志。比如唐朝大诗人元稹。

元好问出身于书香士大夫之家,自幼天资聪明,七岁能诗,被誉为“神童”,又屡从名师,淹通经史。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十余年间几度奔徙,可惜屡试不第。这首《摸鱼儿》,就写于他十六岁第一次赴试途中。

十六岁写出这样的词句,真是让现代人再一次无语,这比王维十七岁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还让人绝望。

这首词,也是我在西周私塾讲解诗词境界时必然讲起的典范之作。

“境界说”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是其文艺评论的核心思想:“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写境”与“造境”,其实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划分,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两大流派。

《摸鱼儿》开篇第一句劈头便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然后通篇说情,以一对大雁自喻,感慨痴情儿女不能忍受离别之苦。

这样看来,应是明明白白的“造境”之作,从开篇就介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似乎纯为抒发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作,典型的“有我之境”。可是看到诗的前序时,我们才会知道,原来这里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并州就是今天的太原,科举试指定考点之一。

这段序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乃是1205年,十六岁的元好问赴并州赶考,途中碰到一个以捕雁为生的人在卖雁,说今天本来捕了两只雁,一只雁直接杀了,另一只却脱网逃飞,然而并不肯飞远,只在空中徘徊,悲鸣不止,最后竟然俯冲下来,触地而亡。

大雁是最忠实的禽类,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堪称有情有义,有礼有信。而且大雁年年冬去春归,征候守诚,所以古时婚姻纳彩,都要送一对大雁为礼。

元好问遇到的这对大雁更加忠烈,一只雁死了,另一只雁竟不肯独活,选择自尽殉情。这样的雁,让人们怎忍烹调为食?

十六岁正是对爱情充满憧憬的时候,善良多情的元好问从猎人手里买下两只大雁,把它们葬在了汾河边上,并立碑刻下“雁丘”二字,赋词以记。当时人在旅途,只是匆匆记下灵感,后来又按照宫调词牌进行修改,填成曲子词《摸鱼儿》,遂有了如今这首传世之作。

既然整首词是实有其事,因事有感,见景生情,真实记叙了这对大雁的生死相随,当为“写境”之作。而那句“君应有语”,分明又是作者替大雁问出的,人即是雁,雁即是人,那么这应该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呢?

诚如王国维所说: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内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在这首《摸鱼儿》里,元好问无疑是“入乎其内”,将自己与大雁合而为一;但既然开篇发问,诉之于全天下,为世间所有痴情儿女问出“情是何物”,又分明是“出乎其外”,境界远高于一对大雁而放情于四海,是“观之”而后“写之”,真正“有生气”“有高致”之作。

所以,王国维才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这首《雁丘词》诚然是意境融合的最佳范例

另外,从“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一句可见,元好问是精通音律,擅长度曲的。他平生所撰散曲,今仅存九首,包括为元代散曲家赵孟頫等人激赏不已的《骤雨打新荷》等,堪称北曲的行家里手。《太和正音谱》评:“元遗山之词,如穷崖孤松。”列元好问于元散曲名家之列。

《摸鱼儿》虽非元好问始创,却因他而更见光芒。

元好问在《摸鱼儿·雁丘词》外,另有一首《摸鱼儿·双蕖词》,堪称姊妹篇,灵感同样缘起于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相传金泰和年间,大名府有一对年轻男女真心相爱,却遭到双方家人的反对。于是两人相约殉情,双双投了荷塘。这年,池塘开出的荷花尽为并蒂之莲,观者无不落泪。

年少多情的元好问听说了,遂有此作:

摸鱼儿·双蕖词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金庸老先生喜欢元好问的“问世间情是何物”,自然也会喜欢他的“问莲根有丝多少”,于是在《神雕侠侣》开篇,便让程英和陆无双这对小姐妹为武三通剥莲子。

那时候,她们并不知道将来会“一见杨过误终身”,莲心年年为君苦。